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一个怎样的黄金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06:00 光明网
鲍建国

  又一个国庆节来了,又走了。返校的汽车在曲折的盘山公路上颠簸着,穿越幽深百米隧道时,两行光亮的斑点透过车窗洒在身上,安静惬意的氛围禁不住令自己浮想联翩。这是怎样一个国庆假期呢?早在国庆节到来时,许多人便陷入了“又可放松几天”的躁动和“到哪里去玩,会不会拥挤”的焦虑交加的状态。没有出游计划的我则感到有些空虚,甚至困惑——到各大网站浏览新闻咨讯,各“黄金周”专题页面上大多是旅游信息的发布,或有关“国人旅游道德”的讨论,或陷入关于“月饼”的口诛笔伐,真正与“国庆”有关的制不

过诸如“天安门广场国庆花坛布展开放”等几则类似的消息,屈指可数且都很简单,真正关于“中秋”节日意义探讨的声音也被淹没在了所谓“诛伐”的口水中……对此种种,笔者常常陷入疑惑,如此这般是怎样一个“黄金周”,“是过国庆、中秋节呢还是过旅游?”。

  “十一”长假很显然是为庆祝“国庆节”而设立的假日,其目的自然是过节。当然利用节日的机会旅游、消费、狂欢自然是无可厚非,但节日与节日又不尽相同:春节团圆,七夕谈情,重阳念远……每个节日都有着其特定的主题,有其特定的内涵和本意,由此才能品尝出生活的滋味。然而在所有的节日当中,国庆节是比较特殊的一个,如果说春节和元宵节是热闹的,中秋是喜悦的,七夕是浪漫的,那么国庆节的特点应该是其它节日所不具备的厚重,是厚重、肃穆和欢快色彩均厚重的一个特殊日子。在这个日子里,理应通过精心设计安排的活动培养国人的归属感,自豪感,让每个人内心生发出更为蓬勃的凝聚力、建设力,激起发展的热情,激起发展的热情,存进社会的和谐。由此角度出发,将国庆节扩展成为“黄金周”并无不妥,但在当前发生的诸多情况却已是大为不妥:“国庆黄金周”已经只知有“黄金”不知有“国庆”,“国庆节”已经成为了纯牌的旅游节、消费节,甚至是“淘金”节。在假日经济的冲击下,“国庆”的真正意义已经被有意或无意地淡忘,有许多地方甚至连形式也不愿意再走,只有为己“淘金”的亢奋,没有为国欢庆的热忱。一个国家要想健康快速的发展,需要全国人民同心同德,众志成城,而国庆日便是培养这种积极团队精神和昂扬民族心理的最好时机,如果“黄金周”的设计非但不能帮助这种良好集体氛围的建立,反倒还冲淡了国庆之时的体味和感悟,如此即是一种失败,必须得到尽快地纠正。

  另外,今年“十一”国庆节的特殊之处是双节合一。尽管10月6日才是中秋节,但从各地所反馈的新闻信息来看,早在中秋前,各地火车站已是人潮涌动,回家探亲便形成了一股大的客流,而在今年选择“十一”长假回家过节也成为了不少人的首选。相信听到这条消息,最高兴的应当是那些老人。《新京报》上评论说,“过节”就是“过团圆”。中秋节是“团圆节”,阖家团圆是老人最大的心愿。然而这些年,每逢节日,不少老人反而多了盼团圆却盼不来的“节日之痛”。有这么一则消息,说某地养老院,每逢长假来临,一些老人会早早地穿戴整齐,一声不吭地倚在门前,或等子女接他们回家,或盼着子女能来看一看自己。然而从早到晚,老人们望眼欲穿,子女们却仍未露面。第二天又是早早穿戴整齐,又倚在门前苦苦等待,又从早到晚,又是空等……老人们一声不吭,然而我们不难想象,他们的内心经受着怎样的煎熬。此情此景,思来令人恻然。

  儿行千里母牵挂。老人一辈子含辛茹苦,抚育儿女长大成人,几多不易。如今他们最大的心愿就是盼着儿女多在自己身边待一会儿——与其说是要子女孝敬伺奉自已,不如说是自己要多看看子女。被父母牵挂的儿女们,是否也牵挂着父母,想到了白发苍苍的父母在倚门眺望,翘首苦盼?节日里看望父母,不是难事,却是大事。哪怕你日理万机,未必真的连见父母一面的时间都没有。什么都可以欠,唯独良心债不能欠;什么债都可以还清,唯独良心债,一旦欠下就再难偿还。可怜天下父母心,为子女者,是否知道父母心?滴水之恩,涌泉相报,更何况是养育之恩?感恩是一种美德,更是一种责任。倘若心中连父母的位置都不能安下,那么还能都安下什么呢?今年过节陪父母,但愿更多的子女能陪父母过节,所有的老人都不再有“节日之痛”。

  一个怎样的国庆节,黄金周?当想到这些,笔者的心情是沉重的,许多内在真实的感受无法言及。既然假期是为了假日而设立的,我们又是否该冷静地去思考节日的实际意义呢?真正地去过有真实意义的“节日”呢?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我们深思的问题。前些日子,国家旅游局提出要改革“黄金周”的放假方式,但是无论怎样“改”,国庆假期都应该给“国庆”留出这一重要的内容留下合适的位置,为我们所要过的节日留出适当的空间。毕竟无论怎样变,假期最根本的出发点都是“过节”,作为国庆放假,都应是先谈“国庆”,后谈休假和“黄金”。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