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扬子行动传奇长征——伟人诗词串起漫漫长征路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08:11 扬子晚报

  出瑞金、于都,渡湘江,入遵义,登娄山关,经大渡河,过泸定桥,翻夹金山……“重走长征路”20多天,比起那“万水千山”的远征当然差之甚远,却也深深感受到了长征的酸辛悲壮和起伏跌宕。记者想到了一路上所经之处,事关那段历史每每总有诗文流传,作者里不乏亲历长征的红军将士,而其中毛泽东的一系列诗词作品无疑流传最广、影响最远。这位集诗人、作家、革命家、政治家、思想家于一身的一代伟人,闲庭信步中妙手而得的佳句,串联起了那被视作“人类奇迹”的漫漫征途。

  如果说1936年10月,中央红军、红二、红四方面军在甘肃会宁的胜利会师,在真正意义上结束了史诗般的长征。那么,当“屈指行程二万”的中央红军战士站在六盘山——长征路山最后一座高山之巅时,他们已经看到了胜利的曙光。

  六盘山位于陇中与陇东高原之间,耸峙在宁夏南部重镇固原西南,主峰米缸山海拔2942米,总面积6.78万公顷,横跨泾源、固原、隆德三县,山势巍峨险峻。据说,六盘山还是泾河的发源之地,传说中柳毅传书和魏征梦斩蛟龙的地方,也是穆桂英荡秋千戏耍和成吉思汗避暑屯兵的地方。

  然而,真正让六盘山驰名中外的却是因为长征,因为毛泽东那首极尽恢弘的词《清平乐·六盘山》:天高云淡,望断南飞雁。不到长城非好汉,屈指行程二万。六盘山上高峰,红旗漫卷西风。今日长缨在手,何时缚住苍龙?

  从会宁到六盘山,驱车140余公里,是缅怀,更是朝圣。

  六盘山之魂

  沿312国道东行,遇六盘山隧道而不入,进隧道口左侧山间公路盘旋而上,8公里之后便可见“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亭”。碑亭建于一个八角形台墀上,据景区工作人员介绍,台墀边长96米,面积约700平方米。在碑亭的正前方,是工农红军翻越六盘山的浮雕石碑。亭檐正中,则是镶嵌着胡耀邦题字“长征纪念亭”的汉白玉匾额。

  下纪念亭,旁边便是一片空旷宽广的纪念广场,一块红色巨型雕塑横跨整个广场,雕塑呈三面红旗形状,旗面刻着江泽民题词的“长征精神永放光芒”8个金色大字,左侧则分别竖刻“中国工农红军第一、第二、第四方面军”3行小字,标示着当年红军3大主力都是从这里经过,最终会师会宁。

  绕过雕塑,拾级而上,进入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里面成立着有关红军长征、会师特别是在宁夏境内活动的图片、文字资料和文物。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的馆长龚波的话说,简直“是一个红军长征的资料库。”在龚波的指引下,“长征路”已将告一段落的记者仿佛重新梳理了一遍20多天来的所见所闻,重温了70多年前那惊心动魄的两万五千里。

  站在六盘山之巅的纪念馆天台上,一座巨大的石碑屹立眼前,碑身身面是毛泽东《清平乐·六盘山》的手迹刻文,侧面则是一行出自江泽民的大字: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碑。手指巨碑,龚波向记者讲述了关于伟人诗词的故事:毛泽东同志率领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于1935年9月攻克天险腊子口,进入甘肃境内。10月初,红军从通渭进入静宁以西的四河乡一带,10月5日,由静宁县界石铺分两路北上到达固原地区。右路一纵队到达单家集、兴隆镇一带,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博古等中央领导随军宿营单家集,并参观了清真寺。左路二、三纵队宿营于公易镇一带附近村庄。

  10月6日,毛泽东等中央领导从驻地出发,向六盘山挺进,抄小路于当天在固原县张易堡附近的毛庄宿营。为拦截红军长征翻越六盘山,国民党布下大量兵力,10月7日,红军一纵队在固原青石咀与国民党东北军骑兵第七师十三团两个营相遇。毛泽东当即命令:突袭青石咀消灭敌人,打开道路。红军英勇奋战歼灭200余人,缴获战马100多匹、马车10余辆,胜利突破了六盘山封锁线,红军在青石咀略事休息后,乘胜从挂马沟沿着乃河进入固原东山。红军大部队经王套、后莲花沟向六盘山急进。

  当日,毛泽东等从毛庄出发向东南入隆德县境,转进了山沟,沿小水沟登上六盘山。毛泽东、张闻天、王稼祥等在六盘山登高远望,饱览了六盘山的雄姿。毛泽东说:“你们看,现在天高云淡,红旗漫卷,大雁南飞,景色多好啊!”很快便吟出一首《红军谣》,接着在部队教唱。到达陕北以后,毛泽东将其整理成词,从此流传开来。1961年,应宁夏人民之邀,毛泽东将词写成长卷相赠,遂成“六盘山之魂”。

  长征入佳境,诗词攀巅峰

  从六盘山顶向下俯瞰,苍莽群山层峦叠嶂,视线延伸可见隆德全貌,炊烟袅袅,一派宁静祥和。对伟人当年踏足此地信手成诗时的满腔浩然与踌躇满志,颇能感受一二。

  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内的墙壁上,与《清平乐·六盘山》并列刻着的,还有毛泽东同年写的一首《七律·长征》,同样脍炙人口,同样荡气回肠——红军不怕远征难,万水千山只等闲。五岭逶迤腾细浪,乌蒙磅礴走泥丸。金沙水拍云崖暖,大渡桥横铁索寒。更喜岷山千里雪,三军过后尽开颜。71年前的那个10月,两万五千里长征就要到达终点的毛泽东,没有“往事不堪回首”的慨叹,却用这样一首精炼形象之极的诗词,啸出了令天地为之色变的豪壮。

  从于都到湘江,赣湘一带山高路险,令记者初识“远征之难”,更了解到了长征开始直到湘江战役的一段时间内,红军经历的惨烈和悲壮。此时听说毛泽东长征诗词是出于湘江战役的采访过程中,那是三首纯粹写山的《十六字令》。记得兴安红军长征纪念馆的蒋小平告诉记者,长征开始前后,特别是1934年六届五中全会以后,王明左倾路线在中央根据地占统治地位,毛泽东在中央已经几乎没有发言权。长征的匆忙出发加上军事指挥上的不力,让毛泽东感到了对长征前途的失望。所以,对长征路上所见到的山只作客观上的描述,很少表达自己的主观情怀。

  也许是感受到了伟人的这种情绪,在到达遵义之前,记者也是带着一种沉重的心情。直到在娄山关顶看到那首《忆秦娥·娄山关》——西风烈,长空雁叫霜晨月。霜晨月,马蹄声碎,喇叭声咽。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从头越,苍山如海,残阳如血。根据在娄山关红军长征纪念馆读到的注释,娄山关战役的胜利让毛泽东心情很好,自己的军事才能和战略思想被遵义会议承认更让他对革命信心大增。此时的伟人诗词,已经颇具豪迈之情了。

  如果说遵义战役大捷后的毛泽东,因为初掌军事指挥权,心中更多的还是一种巨大的压力和忧虑。那么在1935年的10月,当中央红军即将与陕北红军会师时,毛泽东心里明朗和笃定起来。险峻的五岭成了“细浪”,雄伟的乌蒙山只是“泥丸”,滔滔金沙江只能“拍暖云崖”,泸定铁索桥不过有点“寒”,雪山视作美景,将士已展欢颜……所等的,只是缚住蒋介石这条“苍龙”了。

  特派记者张磊(宁夏六盘山电)

  

扬子行动传奇长征——伟人诗词串起漫漫长征路

  六盘山上漫漫长征路。张磊 摄

  

扬子行动传奇长征——伟人诗词串起漫漫长征路

  记者在六盘山红军长征纪念馆前。

  

扬子行动传奇长征——伟人诗词串起漫漫长征路

  红军长征纪念碑。张磊摄

  

扬子行动传奇长征——伟人诗词串起漫漫长征路

  毛泽东《忆秦娥·娄山关》。张磊摄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