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见素抱朴的文化情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09:42 兰州晨报

  王辅民:1961年生于甘肃省庆阳市,1982年毕业于西北师大美术系,中国美术家协会会员,甘肃美协艺委会副主任兼秘书长,兰州画院院长,国家一级美术师,2004年入中国画研究院首届高研班刘大为工作室学习。出版有《王辅民画集》、《王辅民研究》、《王辅民作品》、《传统纹样剪纸》(合作)等专著。

  本报特约美评人北辰

  王辅民由于童年经验的独特性,一开始就捕捉并抓住了自己的语言方向:他的绘画从画自己周围熟悉的风土人物入手,具有那种活泼淳朴的生存状态扑面而来的鲜活气息。

  王辅民从小生活的庆阳农村是周文化的发祥地,悠久的历史使生活在这片高天厚土上的先人们并不耽于沉重的劳作和生活的苦难,而是天然地具有一种放达和善于解脱的人生态度,这一特点突出地体现在和他们的生活密切相关的剪纸、皮影、香包、面具等民间工艺美术中。在王辅民那里,他的父亲王光普先生毕生沉在民间艺术的深渊里,在对庆阳民间艺术孜孜以求的挖掘、搜集、整理、研究中迸发出的顽强的生命力,一次次打败了病魔和死神的侵扰,这种“可堪托死生”的精神追求,使王辅民对民间艺术获得了一种更为内在的启示,那就是这一至今活在民间的手工艺术样式,作为远古人类生活的记忆密码,所展示的是与自然相统一的和谐、宁静、纯朴的原始生活图景,释放出老庄哲学所称道和追求的“见素抱朴”能够超越一切苦难甚至死亡的人类文化情怀。受这种元气丰沛的艺术生命力的涵养,从小浸淫其中、耳濡目染的王辅民不仅具有和他的父辈们一样放达、执著的人格气质,重要的是这种天章云影不可测度的民间艺术,日后成为彰显其艺术语言及其深厚底蕴最隐秘也最直接的凭证。

  对王辅民的人物画创作,美术史论家易英评价其具有原创性。美国哲学家威尔赖特认为,一个在某位作家的作品中反复出现的隐语可以称之为“个人性的象征”。这种“个人性的象征”是原创性艺术必备的条件。王辅民的“个人性的象征”,首先得力于他对民间美术这一源头性文化形态的情感归依和精神认同。在这一创作背景的观照和统摄下,他的造型语言在笔墨上受任伯年、黄宾虹、齐白石、黄胄等艺术大师的影响,将中国传统艺术的写意性和书写性建立在西方写实造型基础之上,这样,既可以自如地彰显中国传统艺术的笔墨意趣,又体现出西方写实艺术反映和捕捉生活的鲜活和当下性。线与面的呼应变化,草书布白的交叉错落,魏晋墓壁画线条的飞动恣肆,特别是民间美术的朴素稚拙,速写艺术繁中求简的精确传神等等,这些各具特色的艺术元素的集群,在交融变奏中升华为风格鲜明的“个人性的象征”,通过一种感性、率真、清醇、明快的笔墨语言,既传递出一种放达洒脱、质朴无畏的人格魅力,又营造出一种归依自然、“天人合一”的审美意境。

  1982年,王辅民从西北师范大学美术系毕业后,分配到庆阳群艺馆工作,使他有更多的机会自觉地深入到民间艺术中去体会玩味,汲取营养。1984年,他过人的艺术才情从工笔作品《萌》中显露锋芒,几个农村孩子在磨盘上学习的构图亲和质朴,该作品入选第六届全国美展,是对他亲近和表达民间艺术韵味的肯定。其后,他以写意的方式创作的《金色的秋天》入选第八届全国美展,是其创作风格转型期的标志作品。一位村姑被淹没在一大片茂盛的葵花地中,画中的葵花质朴无华,散发出成熟芬芳的气息,若隐若现的小路,成为气韵生动的巧妙构图形成的关键因素,整个画面点线皴擦的交错呼应,使花鸟附带人物的题材闪现出难得的山水画多姿多彩的情调,完整,和谐,动人,尤其是画中那份成熟中略带忧伤的期待,将人的想象和思绪化入人类童年的梦想之中。

  上个世纪90年代,王辅民从民间美术的探究到致力于写意人物的创作过程中,不断到西藏、甘南、青海等少数民族地区采风,以一种更为广阔的艺术视野进行民族风情题材的创作。以藏族的民俗风情为题材创作的《风和日丽》参加第九届全国美展,代表了他这一时期的创作成就。王辅民在接受《中国美术年鉴》记者的采访时十分欣慰地说:“藏族风情题材,不管是从生存环境,还是民俗生活上,都很接近于我从小生活的黄土高原上的那种状态。那种粗犷,对宗教的虔诚,那种精神状态,都非常适合我用水墨写意去表现,从人物的表现上也适合水墨语言的发挥,也很契合我性格中的真率。”看他这一时期的作品,尤其是《天地之间》和《天地神话》系列作品,使我们充分领略了中国线性艺术的造型魅力。他流畅灵动的线性造型艺术不同于团块造型结构,就是说他总结出了与藏族风土人情天然契合的松散、自由的水墨语言,使藏民的视觉形象变得通脱、活泛、灵醒起来,从而区别于我们所常见的严正、苦难而又沉重的藏民艺术形象。王辅民水墨人物的价值除了打破视觉束缚精神的壁障,使出世的宗教让位于入世的生活,其不同凡响之处还在于他并没有单纯地去表现藏民族恬然自足的精神状态,而是以藏民族的风土人情为载体,融入并释放出的是“见素抱朴”的中国哲学文化的丰富意蕴。在人物造型,尤其是人物脸部特征的处理上,折射出沉淀在皮影、剪纸上的历史光晕,使这一丰富意蕴大大强化。“朴”与“素”昭示了剔除一切利害冲突的自在自为状态,所展示的是太古时代和谐、宁静、纯朴的“天人合一”的美丽景象,所以,庄子曰:“朴素而天下莫能与之争美。”王辅民的笔墨在指向这一钻石般的思想内核时,折射出熠熠生辉的别样光彩就不足为奇了。以此为出发点和归宿点,王辅民致力于生活审美化的创作,追求的是一种格调,一种生活的哲理和信念,这当然不是他的专利,却是他最大的特点。

  王辅民水墨语言的探索无疑进入了一个新境界,我们有理由期待:这种新境界将给予我们新的更多的体悟,如果我们愿意和他一起努力的话。

  ———甘肃当代水墨观察之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