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川渝加强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变“抗旱”为“防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09:55 新华网

  新华网成都10月14日电(记者苑坚)今年7月至9月,四川、重庆出现了半个世纪以来最严重的特大干旱,干旱在有些地区持续时间超过80天,造成了惨重的损失。

  “中央和地方政府已经意识到了问题的严重性。”重庆市防汛抗旱指挥部办公室副主任廖代誉近日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今后将继续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完善旱情监测预报体系,提高水资源利用率,在今后的抗旱减灾中取得主动权。

  据四川省救灾办公室提供的数据,四川今年有110多个县遭受伏旱袭击,3100万亩农作物受灾,其中超过400万亩绝收,上千万人出现临时性饮水困难。这次干旱给四川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近90亿元,其中农业经济损失约为80亿元。

  重庆市的40个区县则全部遭受了旱灾不同程度影响。重庆市的农作物受旱面积近2000万亩,占全市耕地面积的97%,其中干枯绝收的达480万亩。统计显示,重庆市的直接经济损失达80亿元,其中农业、畜牧和水产养殖业直接经济损失达36亿元以上。

  中国气象局国家气候中心的权威专家指出,严重高温伏旱灾害在中国西部历史上曾多次发生,今年的干旱是在全球变暖背景下,北方南下冷空气较弱、副热带高压异常、青藏高原积雪偏少等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

  在抗击旱灾中,重庆采取的主要措施是人工降雨,四川则派出大批施工队伍在农村打井找水。旱灾后,两省、市为尽量减少损失,组织农民种植秋粮、秋菜,同时加大了劳务输出力度,例如两省、市有11万名农民乘坐“棉农专列”奔赴新疆摘棉花。

  但这只是减少农民损失的权益之计,干旱带来的教训是简单而深刻的。四川、重庆一直是中国水资源丰富的省份,这次干旱暴露了川、渝农业抗灾能力脆弱。

  重庆市水利局局长朱宪生说:“在重庆今年的特大干旱中,由于水利工程年久失修、水利配套设施不完善等原因,导致大面积农田干涸和人畜饮水困难,大大加重了旱灾损失。必须尽快弥补水利工程的欠账,为抵御今后的旱涝灾害早做准备。”

  据朱宪生介绍,重庆市至今没有一座大型农业灌溉水库,已有的48座中型水库存在库容小、渠系配套差等问题,1000万农村人口的饮水安全问题没有解决。重庆市的人均蓄引水能力仅为全国平均水平的31%,农业人均旱涝保收面积只有0.2亩。

  来自四川省农田水利局的资料显示,四川省虽然有60多万处水利工程,但蓄引水能力仅占水资源总量的十分之一,同时38%灌溉水利用率也低于全国平均水平。目前,四川还有1.4万个干旱村和1400多万亩耕地处于“靠天吃饭”的境地。该省水利部门说,全省每年的水利建设资金缺口达12亿元。

  据悉,今后川渝除加强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外,还将积极加强“集雨工程”建设,力图变被动抗旱为主动抗旱。(完)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