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三创”教育争潮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10:57 光明网-光明日报

  2003年9月,武汉大学“绿舟环保协会”荣获世界自然基金会颁发的优秀奖。

  2004年,武汉大学获得“高教社”杯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惟一的最高奖,实现了湖北地区高校零的突破。

  2006年,资源与环境科学学院硕士生邓红兵、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博士生杨利获得

“百人会英才奖”。

  同年,测绘学院博士生张胜凯在世界上首次登上南极内陆冰盖最高点,并测出该点“峰值”,获得”湖北青年五四奖章”。

  ……

  武大学子缘何频频展露风采?校党委书记顾海良认为,学校积极推进的“三创”教育功不可没。近年来,武汉大学对传统人才培养模式进行了大胆改革,打破了固有的学科界限,拓宽了人才培养口径,实施了旨在培养学生的创造、创新、创业精神与能力的“三创”教育,探索出一条人才培养的新路。

  新理念:催生新的培养模式

  “学校的发展应该是以创新为动力的发展。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同样,创新也是学校发展的内在生命力。”面对新的形势和挑战,武大党委认为,先进生产力最重要的因素是高素质人才,高素质人才必须具备创造、创新、创业的能力。一所大学对于社会的贡献,越来越取决于能否培养出更多更高质量的创造、创新和创业型人才。学校在发展的过程中,要围绕培养“三创”型人才,与时俱进,不断更新观念,在管理体制和育人方式上创新,从而形成学校持续发展的活力。

  “三创”理念的提出,经历了长久的理论酝酿。武汉大学领导班子认为,创造、创新和创业是一组既有联系又有区别的概念。“创造”表示一个从无到有的发生过程,“创新”体现对现有事物的更新和改造过程,而“创业”则是开创某种事业的活动。创造强调原创性,创新为推陈出新,创业注重把创造与创新的东西变成现实,开创出新事业。正是基于这种思想认识,武汉大学提出“三创”教育理念。具体地说,就是实行讲授与自学、讨论与交流、指导与研究、理论探索与实践应用、课堂教学与课外活动相结合,突出培养完善的品格,复合的知识结构,综合的素质能力,使学生能刻苦攻关、团结协作,勇于创新、创造、创业。

  新的教育理念只有与新的教学管理制度相配套,才能真正得到落实和实现。为此,学校相继制定并颁布了《武汉大学创业教育实施方案》、《大学生科学研究工作实施方案》、《创新学分制度实施细则》、《创业论坛实施计划》、《大学生素质拓展计划实施细则》、《“自强杯”大学生科技工程实施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以规范、强化和激励“三创”教育工作。

  武汉大学有教育创新的传统。早在1978年,武汉大学在全国高校中率先全面试行学分制,大胆实行高等教育制度改革和创新。此后,武大人又创造了高等教育改革的诸多“中国第一”:不断完善选修制,开办“课堂超市”;实行导师制,发挥教师在教学活动中的主导作用;实行学分绩点制,将学习的数量与质量紧密结合;实行转学转系转专业制度,充分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兴趣爱好;实行“创新学分制”、弹性学制、插班生制度、提前毕业或提前读研制度、国内外高校学分互认制度,等等。

  2002年初,武汉大学成为首批教育部授权自主设置本科专业的6所高校之一,这无疑为武大人才培养结构的调整提供了良好契机。学校抓住机遇,适时调整本科培养方案,修订后的本科人才培养方案贯彻“加强基础、淡化专业、拓宽口径、通专并重”的改革思想,重新构建了独具特色的通识教育课程体系。目前全校已有14个学院按大类招生,这些学院的主干学科统一设置了公共基础课和专业基础课程,实行基础课打通培养。

  新举措:打造广阔成才空间

  2001年6月,武汉大学召开合校后的首次本科教学工作会议,正式启动《武汉大学本科教学改革与发展行动计划》,将培养“三创”型人才作为人才培养目标正式写入《行动计划》,并在重点课程建设、教学改革、人才培养模式等方面推出一系列新举措。

  学校先后投入690.5万元对248门公共基础课、专业核心课进行重点建设或配套资助,推出了一大批精品课程。2005年,该校共有10门课程入选本年度国家精品课程,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并列第一;11门课程通过了省级精品课程评选;24门校级精品课程已经立项。该校还在全校范围内组织开展精品课程重点建设项目立项,遴选出校级精品课程,给予重点资助。

  在教学方法的改革上,学校推行“法律诊所教育”、“PBL教学”、案例教学、双语教学等,力求给学生以创造、创新、创业的启迪。2004年,该校建成分布于各校区的608座英语自主学习中心。2005年,自主学习中心全面投入使用,在中心注册的2004级学生为6892人,截至上学期末已有65.6万人次上机,使用机时86.78万小时,人均分数都在90分以上。

  从2004年起,学校投入近300多万元举办暑期英语口语强化培训班,至今已举办了两届。培训班每年从美国耶鲁大学等国际知名高校聘请多位经验丰富的外籍语言教师,对学生进行全面培训。培训班为推动本科教学方法的改革尤其是英语口语教学改革提供了良好的学习素材和探索模式。

  武汉大学还从开设双语课程教学、与国外高校联合培养学生、创设国际班等方面,推进本科教学的对外交流与国际合作。学校先后选派了多名基础课教师出国进行为期半年以上的学习,要求他们熟练掌握一门课程的教学体系、教学方案等,回国后从事该课程的双语教学;在数理金融试验班、生物学、中西比较哲学、护理学专业开办了四个国际班,单独制定培养方案,聘请国内外知名学者授课及选派学生赴国外大学学习,实施专业课全程英语教学,大力增强学生的综合素质;与万花筒项目合作,与华中科技大学、中国地质大学(武汉)联合举办了万花筒项目理工教育教学方法培训班,开设演示课堂,就如何将新教学技术运用到课堂进行了交流探讨。

  学生们反应说:“在双语教学过程中,大家对专业英语有了更多的了解,对专业知识的学习也更有兴趣,学习质量明显提高。”

  为强化学生实践能力,加大教学管理部门对实践教学各环节的监控力度,武汉大学专门设立了“实践教学管理办公室”,负责对实验教学、实习基地建设、毕业论文(设计)、大学生科学研究、各类竞赛等工作进行管理。学校以“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立项”的方式,累计投入400多万元,资助项目210项,鼓励教师积极开展实验与实践教学改革。为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从2001年开始,以“大学生科研基金立项建设项目”方式,累计投入100余万元,立项1543项,对在校学生进行科研资助。多数学生在教师指导下,撰写出高质量学术论文,发表于权威或核心刊物上,并获得省级大学生优秀科研成果奖。

  新亮点:培育高素质本科生

  校长刘经南对“培养什么人”这一问题有着独到的见解,他说:“服务社会、影响社会是大学综合实力的最终标志。学校要通过教育质量工程的实施,培养成千上万高素质、多层次的人才。”于是,学校开展了一系列跨学科培养人才的教学实践活动。

  学校通过实行主辅修制、双学士学位制,举办跨学科专业的试验班等方式,为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搭建更为广阔的平台。学校整合11大学科门类和105个本科专业,打破院系、专业之间的森严壁垒,实行跨学科人才培养。在全国首创中法经济、人文科学等17个跨学科试验班,采取打通培养、合并专业、统一设置课程、综合交叉试验等措施,培养了一大批具有国际学术视野和水平的的高素质复合型人才。而人文试验班、国学试验班、世界历史试验班、中西哲学试验班等,虽然都属于社会上的“冷门”,但在武大却办得如火如荼,构筑起珞珈山的人文殿堂。

  跨学科教改试验班犹如一股喷涌的清泉,激活了传统教育中各专业学科间各自为阵的一潭静水,成为武大本科教学的一大优势品牌。2002年,著名跨国公司——壳牌石油公司负责人在武大招聘毕业生时,甚至直接抛出了这样的问题:“你参加过WTO强化班吗?”原来,该公司2001年招收的武大WTO强化班的毕业生,一年后就成为公司骨干,在国际业务上大施拳脚,给他们留下了极为深刻的印象。

  2004年,武汉大学学生手中公共选修课表的备注栏里出现了“通识”字样。“通识课”指的是学校通过试讲、学生投票、问卷调查等一系列严格的程序精心挑选出的51门“指导选修课”,可以说它们是选修课中的“精品课程”。记者在选课网页上看到,标有“通识”字样的选修课程果然更受同学们的青睐。

  科技创新人才的培养是武汉大学“三创教育”的又一亮点。2003年5月,学校团委依托“自强杯”学术科技工程,提出了“武汉大学珞珈学子科技创新训练计划”,支持各类学生开展课外学术研究和科技攻关,打造高素质创新人才的“孵化器”;进一步完善选修制、增加选修学分所占总学分的比重,给学生充分的选课自由……这些措施极大地激发了学生从事科学研究的热情,有效培养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能力。

  作为教育部创业教育改革的9所试点高校之一,武汉大学专门成立大学生创业指导中心和创业者协会,定期开展交流活动,每两年开展一次创业计划大赛;设立大学生创业网站,建立创新基地,为学生开展创业活动提供帮助和指导;充分利用校内媒体,使其成为培养和展示学生才华的舞台,增强大学生的“三创”能力;建立起结构合理、功能齐全的高规格实验室体系和一大批校外实习基地、大学生创业基地;启动实践教学改革研究立项和大学生科学研究训练计划,五年共批准立项1543项;设立学生创业专项基金,为学生选好项目、建立优秀团队及争取外部条件提供咨询、论证。

  新成果:受到社会普遍赞誉

  在“三创”教育宽广厚实的平台上,在校大学生像一只只雏鹰展翅高飞。学校参加“挑战杯”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连续七年获得“优胜杯”。在电子设计、数学建模等全国性竞赛中,获奖数位居高校前列,2001至2005年的全国大学生数学建模竞赛上,武汉大学共获一等奖17项、二等奖18项。李金辉同学在校四年公开发表论文50篇,获“全国第二届董辅礽经济科学奖”。李华同学四年中获国家专利6项,设计的“天冈科技创业计划”项目获全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金奖。武志雄等4名同学的广告作品,获第八届中国广告节公益类广告惟一金奖。仅化学与分子科学学院,2000至2003年本科生共发表论文141篇,其中SCI、EI、ISTP三大索引论文58篇。

  武大的“三创”教育目前已受到新闻媒体和社会的广泛好评,一些新闻媒体赞誉“武大跨学科人才培养领先全国”、“一批跨学科复合型毕业生受国际人才市场青睐”,“推行跨学科人才培养制度,提倡文理渗透,理工医结合、多学科交叉培养,使跨学科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成为武汉大学本科教学的特色”。

  新理念,新模式,新气象。在“三创”教育理念的指引下,百年名校武汉大学焕发出了青春活力,洋溢着勃勃生机。正如陈厚群院士考察武大后赞叹的一样:“武汉大学处处让人感觉到一股勃勃的生气、拼搏的劲头和创新的精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