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同仁传递光明120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4日14:09 北京晚报

  

同仁传递光明120年

  

同仁传递光明120年

  同仁的名字是瞳仁的谐音。

  经过120年的发展,当年的眼科诊所“美以美会医院”发展成为今天以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和心血管科为重点的现代化综合性三级甲等医院。同仁品牌成为国家商标局认定的国内医疗服务业首家驰名商标。

  三大院区缓解“两难”

  看病难、住院难一直是困扰同仁医院的“两难”。从一家小眼科诊所发展到今天的三个院区,同仁医院目前总建筑面积19万平方米,开放病床1600张,设有57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日平均门诊量从解放时的100多人次增长到今天的约6000人次。

  2003年的一场拍卖会上,原金朗大酒店被一位“神秘买家”拍走。2004年2月,总面积3.6万平方米的原金朗大酒店被医院收购改造成为医院东区,开放病床304张;2004年5月,建筑面积80000平方米、位于北京市经济技术开发区的医院南区投入运营,开放病床500张。

  同仁医院的发展,为广大患者带来最直接的利益就是看病更加便捷,环境更加舒适,服务更加优质。住院难是看病难的重要环节。医院扩建为三区后,眼科、耳鼻咽喉头颈外科的病床分别从176和134张扩大到298和295张,缓解了“热门科室”的病床压力。

  同仁眼科以往患者住院要等好几个月甚至半年;现在,一般眼病患者可在十天到十五天内住上院,白内障患者则更快。为了合理利用资源,医院建立了三区统一的病床管理中心,根据诊断、病情缓急以及患者的需求,进行住院登记并为患者安排病床,对急、重症患者及时畅通绿色通道。为了保证医疗护理质量,医院对跨科住院的病人制定了“医生跟着病人走”管理原则。具有120年历史的眼科目前为国家重点学科,设有9个亚科,擅长各类复杂、疑难眼病的诊断与治疗。一代又一代同仁眼科专家帮助患者摆脱黑暗,重见光明。

  百年同仁

  120年前“美以美会医院”

  1860年,美国基督教美以美会派人前往北京建立了华北第一座基督教堂亚斯礼堂,地址就在现在同仁医院对面的后沟胡同内。1886年,美以美会的蓝大夫、卫大夫来北京为他们的夫人寻找合适的休养环境,教会便利用这个机会,聘请他们担任医院的创办工作,他们便在孝顺胡同内开办了一家不算很大的眼科诊所,名叫“美以美会医院”。

  后来,美国医生霍甫金斯.贺庆家族自愿捐资在北京建一所医院,地点由教会选定。教会在东交民巷东口使馆区内选定了现在的院址。1903年竣工,扩大了眼科,还设立了内科、外科、X光科、化验科等,虽然只有一座楼房,但已有了综合医院的雏形。

  解放前夕我党地下工作联络点

  同仁医院还有一段难忘的光荣历程。这里曾经是中国共产党在解放前夕开展地下工作的联络点,一些中共领导人和知名人士,都是从这里转到解放区去的。

  1946年,一位年轻的共产党员以医生的身份做掩护,来到同仁医院开展革命工作,很多送往解放区的医疗器械和卫生用品、报刊书籍以及活动经费都存放在放射科的暗房内,由党组织派联络员来取,然后运送到解放区。同仁医院由此成为了中国共产党地下工作的联络点,很多来医院联系工作的同志,皆以看病为名或以陪住家属的身份来到医院。有些要去解放区的同志,就装扮成病人住在医院的病房里,休息调整后,再打扮成各种各样的身份奔赴解放区。

  20世纪初华北最早的本土眼镜科

  为满足患者的需要,医院于1906年成立了小规模的制镜室,当时作为华北地区首创,结束了华人配戴眼镜飘洋过海的历史。由于需求的不断增加,1910年扩充为制镜科,增添了不少新设备。据同仁医院1918年的报告:“眼镜科,创此科于华北者,以本院为最先”。

  时任同仁医院院长的美国眼科医生贺庆,选出了同仁医院磨镜室的第一代学徒也是华北地区制镜行业的开山之人——刘启寅(又名刘明斋)、常德海和孙琢良。

  之后同仁医院陆续招收了一批中国人学习磨制镜片技术,制镜科生意十分兴隆。同仁制镜室,至今已有整整一百年历史。依托眼科品牌优势于1993年成立的同仁验光配镜中心,目前在北京拥有直营连锁店15家,外阜加盟店7家,在国家质检部门产品质量抽查中,合格率连年达到百分之百。

  本报记者贾晓宏J146

  扶危济困送光明上门

  “为民造福,让光明充满人间”是一代又一代同仁眼科人为之奋斗的共同夙愿。已经形成品牌项目的光明行动,集流行病学调查、专业培训、医疗和健康教育为一体,近10年来组织近百名眼科专家,分赴青海、西藏、四川、新疆、内蒙古等少数民族聚居的老少边穷省区,行程数万公里,为近万名贫困患者实施了复明手术。在参加数批“光明行”医疗队的近百名队员中,70%为共产党员。他们中,有德高望重的老专家、老教授;有年富力强的中青年业务骨干;也有入党时间不长的年轻人。在海拔4000多米的高原上,在条件恶劣的艰苦环境中,他们克服了高原缺氧、身体不适等各种困难,日夜兼程,充满感情、尽职尽责地为当地群众服务。

  “他们离太阳最近,离光明最远。”2004年,当光明行动医疗队到达海拔4000多米的青海省班玛县,那些失明多年、支起帐篷等候北京“门巴”的眼病患者让大家生出这样的感慨。

  在当地大力配合下,医疗队员忍受着剧烈的高原反应,在艰苦的工作环境中每天连续工作12小时以上,以精湛的医术和热忱的服务为1100多名眼病患者进行了筛查,并为条件成熟的212例患者免费实施了白内障复明手术。医疗队还为当地医院配置了裂隙灯、显微镜、电动仪、直接眼底镜等眼科基础医疗设备,向县医院捐赠了眼科低视力筛查包、防盲手册以及多种专业书籍。紧张的工作之余,医疗队为当地慈善小学开展眼病筛查,进行“预防近视眼”科普宣教。长期以来,同仁医院发扬扶危济困、救死扶伤以及国际主义和人道主义的精神,先后向国内外派遣了70余批医疗队,把光明带到祖国各地,带到世界各地。

  胡铁湘摄J125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