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中国知识分子剪影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06:00 光明网
侯书议

  写下这个题目,之后,发现这个问题较多,波及面也较大,从那里开始论述也都成为问题。我在想,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不是一篇两篇短文能够说得清楚的,即使搞出几本大部头也未必能从头到尾详尽叙述中国知识分子的走向和命运,也许只有整体搬下来中国文化的发展及几千年甚至上万年的文明史才能说清楚问题,但那又不是现实的方法。所以只有求其次,从一点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及其思想及其文化传播影响及其命运流程中剪裁出扼要加以论述,也许这论述并未切中要点,也许这论述未必能够说明中国知识分子的前生与今世

,但愿能在这篇文中有所启迪,有所解析,也就是这篇——中国知识分子剪影--——的写作缘起。

  余秋雨新近撰文《我说的就是这个名字》,结果引来一片骂声,而主要聚焦点,就是卡住余秋雨先生的致命要害,为何放“马后炮”,为何事前不敢于直接挑明,事前不敢较真?事后却墙倒众人推,言称其为小人、伪君子、见风使舵、拍马屁……最为恶毒的评语,我想这些人未必能够吃透中国文化的本源与深藏在低下的那股潜规则,以致出言不逊,出语有失水准。这让我想起早几年一位反腐作家曾经在国土资源部原部长田凤山倒台之后有一段风波“田凤山不是个好东西”。其实这次事件与前次事件颇有相似之处,只是语境先后不同罢啦。无疑,这次事情掀起了关于中国知识分子命运的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

  而余秋雨先生自打被冠以“文化学者”的称号之后,一直受其他知识分子的攻击,无论所谓大家名家或者名不见经传的喽罗,都是一应而出,谩骂声,声讨声,非议声,批评声,不绝于耳。我自不敢妄加自称知识分子如果说识字分子的话到很贴切也符合事实,那么以我之见,这次余秋雨的马后炮也好,小人也好,但他这一次的举动却惊醒了我,余秋雨的言外之意,却一语道破了几千年来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而且是用事实,用最大的说服力直捣知识分子的痛处,无论这痛处是无奈也好,是出于诚恳也罢,是事后发出的无谓的声讨也成,但那不也是绝大部分知识分子的命运吗?

  其实话说到这里,这不只是余秋雨的悲哀,而是我们这个社会整体的知识分子的悲哀。余秋雨却用自身也引火烧身的方法去验证了一次中国知识分子的命运,他无疑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悲哀的集合体。他能否成为众多知识分子普遍悲哀的典型代表,近阶段我不敢妄加论断,但是今后的文学史上若有客观也够理智的知识分子为中国当代知识分子作传的时候,势必要厚重地记下余秋雨一笔,只要前提条件到位,这谁也说不定。

  知识分子的弱势和最为人们说三道四的诟病,不只是今天的知识分子所具有的,也不单单今天的知识分子就没有独立自主的人格,而是几千年来的封建文化所致,几千年来君主专制下的流毒,更是几千年来知识分子恪守的“明哲保身”所致,也是知识分子的儒家思想浓厚,处世为人的中庸之道。你要说这是毛病,这是弊端,我大概不会和你叫真,那不也正是知识分子所独有的“老实”作风吗?

  当商鞅变法的时候,他受到攻歼照样被五马分尸;当屈原报国无门,屡受陷害的时候,他只能选择投江自尽;当司马迁敢较真的时候,汉武帝割掉他的□□;当明朝一波又一波的直言谏臣之士前赴后继的时候,照样死的很惨,哪怕你说的对,说得正确,你也无路可走。文人参政这是一大害处,主要原因就是文人太书生意气,文人一旦入到权力场的时候,就显得力不从心,那计谋,那斗争的心态始终处于弱势,始终都处于被动。玩不好是玩火自焚,死路一条。玩好了也不过是政客场上的一个客串一把的小角色而已,能起到个什么作用呢?譬如“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李白,杨贵妃捧墨高力士脱靴子又如何呢?照样在政坛上郁郁不得志,照样因给李璘做幕僚李璘兵败判以“从逆”罪被流放,照样被人利用其知名度大肆忽悠了一把。杜甫、辛弃疾、龚自珍……这些文人哪一个又不是忧国忧民“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大文豪,结果又如何呢?想想这个道理谁都会明白的。

  当文人与官僚搅和针锋相对的时候,有句俗语说得好“胳膊扭不过大腿”,这句话就是知识分子命运的最佳写照。当权者在位的时候,知识分子算个球毛,知识分子算个屁,碾死你像碾死一只蚂蚁。你敢较真吗?你敢对着干嘛?你敢明枪明剑的顶着不服气吗?看看中国文化史上,几次的焚书坑儒,杀你几个知识分子,活埋你几个知识分子,甚至株连九族你又能奈何?只能眼睁睁地看着知识分子倒霉被杀,甚至互相揭发,互相攻击。清朝第一宗最大文字狱案——庄廷鑨私撰《明史》案,受此案牵连的达三百多人之众啊!卖书的印书的帮办的都牵连其中,血淋淋的人头满地都是,血流成河,简直令人触目惊心!这三百多人又如何怎么不去反抗呢?怎么不去争取“宽大处理”呢?没门,门都没有。只有死路一条,别无他途。当然话说过来,我绝对佩服司马迁,我也绝对佩服明末那些敢于流血牺牲“舍得一身刮敢把皇帝拉下马”也许未必能真的拉下马的谏官。这也确实是我发自内心的由衷敬佩!

  当巴金写下令人震惊的《随想录》的时候,有那么些鸟知识分子自以为多了不起,自以为多“痿大”,自以为多正直,自以为自己屁股上就没有擦干净的屎,就大言不惭地评说巴金的忏悔不够火候,没有抓起要害,没有言重根子。你们又哪有一点脸面说这样的话的资格呢?十有八九这些知识分子也是经历过那个年代的,怎么你就不去写出有见地、有真知灼见、有分量的忏悔呢?以为找点别人的不足,找点别人的伟大忏悔中的无足轻重的瑕疵加以扩大化,恨不得拿起放大镜去多找几个“雀斑”,来证明自己有多么高尚的人格、多有么伟大的良心和道义,谁信?恐怕你这一跳出来玩的是障眼法吧,是声东击西生怕别人看出你那些肮脏龌龊不齿的臭事?这个问题谁又知道说得明白呢?但这些却暴露出中国知识分子最为不要脸(打算用不知耻这个相对书面语文人语的词,但发现大可不必对于这些人来文明的方式,因为他们不配)的一面,忏悔难,忏悔不易,说真话难,说真话不易,而溜须拍马、馅媚奉承、吮痈舐痔……却被演绎得炉火纯青,那股子恶心下三滥的卑鄙伎俩,是何等的应遭千刀刮万人骂呢?

  纵观此述,略能看出知识分子所存在的三大弊病:

  其一,知识分子相对于当权派在位的时候,还是弱者,还是一群无力呐喊的弱势群体。如果有人硬把知识分子描述成多么大无畏、多么有力量来对抗现实的丑恶行径和勾当,那绝对是以偏概全不够客观的,不要过分夸大知识分子的力量。有时候在社会变革的紧要关头知识分子所扮演的最多属于小丑一类的角色,被人卖了还帮人数钱。文明史以来知识分子在成为官僚政客的“座上宾”的时候,岂不知被人拿着当猴耍,被人拿着装点门面的一个玩物而已。

  其二,即使面临遭遇种种不公事情,知识分子也不大愿意站出来说明真相,哪怕事后,哪怕他本人毅然深知一二,也会尽量想出各种法子来模糊,来搪塞,尽量独自咽下那流淌的已不是鲜血而是浓液的心。这颗心也不再是鲜红的良心,而是肮脏的一颗黑心!

  其三,中国知识分子不易从政,一旦知识分子从政也会染上官场的恶习和陋习。记得读儿童文学作家杨红樱的寓言童话小说《笑貌日记·塔顶上的猫》,我本难理解作者何故以诙谐隐喻的手法刻画一群勾心斗角、尔虞我诈、互相攻歼的动物——猫。以及那些本是猫的食物——老鼠,也粉墨登场与其天敌猫一道猜测那个爬到象征中最高的塔顶上的虎皮猫到底什么来路?那些被称为“资格猫”的却嘲笑讽刺挖苦那只遥遥在上的虎皮猫。作者如此写道:翠湖公园里有一座美丽的白塔。伴着第一缕春风,一只美丽的虎皮猫突然出现在塔顶。这惹怒了一群著名的“资格猫”,他们都上不去的地方,决不允许别的猫爬上去!他们开会咒骂,愤怒地游行……我在读书札记中如此写道:“作者故为此文,焉不知其寓意所指,似有针对,又若讽刺现实,借寓言之手法表达心中之沉思,又好似在阐述这文字时,仍有一股无名之火,爆发似随意而出,又偏用曲笔有所压制,有所克制。但所指种种要害却恰到好处,不温不火。实难一言而尽。”然则,我到底没有吃透作者的思维到底为何而出而发?而今天让我彻底明白了,这不正是当今知识分子中所存在的普遍现象和事实吗?

  我想知识分子多是感性人物,不够理智,打情骂俏可以,你戳戳我、我戳戳你可以,勾心斗角你排我挤你升我压可以,就是不能互相扶持互相正儿八经的做学问搞创作,就是不能出现良好的和谐局面。这正是文人相轻。难怪鲁迅先生一而再再而三的谈论文人相轻的问题。文人痼疾不根除的话,就难以精诚合作,互相帮扶,各自为王,各自为首,圈子帮派此起彼伏,那么由此以来就很难突破只有真诚合作才能干出事情来这一道坎。因故从政的文人要么一事无成,要么作威作福贻害百姓祸害官场不能够好好为百姓谋福造利。即使有点良心的知识分子也未必是官场上老混混的对手,只能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甚至遭遇被陷害的下场。

  就余秋雨这次事后指责,其实正道出很多知识分子的难言之隐,他要是在当权派没有倒台的时候把这话真敢说出来的后果又如何?他又敢于说出来吗?不只是他,换成那些鸡蛋里挑骨头的人,你敢吗?其实这些也都是一目了然的事,用不着再六个手指头挠痒痒多那一道子的去结论了。而余秋雨正在不言而喻的道出了很多题外话,很多题外事,很多题外问题,余秋雨正是通过他自身的影响力把这些身藏在暗流的东西给表面化了,等到一切都水落石出的时候,我们更应该去思考这些题外问题才对,去承认他所道出的知识分子存在的弊病,加以思考结合,能更好的运用到现实中去,怎么去做,怎么去发挥知识分子这一“弱势群体”的力量,而不是自相残杀,自相斗争,自相戕害,自相打压。

  正如余秋雨所说:真正的知识分子是应该对公共权力担负监察责任的。我长久以来反复在推荐的康德对知识分子的定义“有勇气在一切公共事务中运用理性”,就是这个意思。但是我看到的当代中国知识分子中的很大一部分,主要在从事对无权力者的批判,发泄对同行的嫉恨。听上去声音很响,却不必支付点滴勇气。他们一次次省略某个自己并不认识的领导人的姓氏亲亲热热地叫着,只要是为了显示自己的立场和背景,不为什么,只为在糟践同行时让别人误会成是上级的意图,又明知任何机构也不会去查。他们认为,这就是“人生智慧”。

  余秋雨自个未必如他说的事前就这样去做,但是他却给众多知识分子提了个醒,知识分子应该尝试着去做,而且怎样在实际行动中做得更好。也许你恶心余秋雨的做秀,也许你未必欣赏余秋雨的作风,也许你未必认同余秋雨配不配文化学者这个称号,也许你未必把余秋雨放在眼里甚至拿出很多人都与其作对孤立余秋雨来当作挡箭牌也好,但是,余秋雨所揭示出的整个知识分子群体的命运和人性问题,你不得不认同和赞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