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我/终于/会/作诗/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06:00 光明网
王晓渔(上海学者)

  在源远流长的口语诗流派里,“梨花教”教主大概也就是两三代弟子的水平。“梨花体”的繁荣昌盛却有赖于专家学者的保驾护航,诗人的浮躁与诗歌缺乏内在的尺度有关,与动不动就“倍感心酸”的评论家有关。

  假期一过,登录msn,发现一位《新京报》的朋友把名字改成了“我/终于/会/作诗/了”。我以为这位老兄假期出去游玩,一不小心闯进千年古洞,发现了什么诗歌秘笈。正待

打听,突然意识到这就是江湖上风传的“梨花体”。我比较孤陋寡闻,前几日有朋友问及我对“梨花体”的看法,还一头雾水,上网补了补课,终于知道大概。什么叫“梨花体”?我不太喜欢下定义的方法,不妨举例证明:“我坚决不能容忍/那些/在公共场所/的卫生间/大便后/不冲刷/便池/的人”(《傻瓜灯——我坚决不能容忍》),“毫无疑问/我做的馅饼/是全天下/最好吃的”(《一个人来到田纳西》)。“梨花体”这一名称来自诗歌的作者赵丽华,据说她已被视为“梨花教”教主。国庆期间更由此引发了韩寒和一众诗人的一场口水仗。

  “梨花体”不过是复制“便条集”

  不少围观者因为这几首“代表作”彻底否定赵丽华,我不是教徒,没有读过这位教主的其他作品,不敢如此断言。但一些“梨花体”的辩护者同样无法让人信服,他们将这些诗归入“口语诗”的传统,认为批评者不了解这一诗歌脉络。

  确实,威廉斯曾写过诗歌史上的著名《便条》:“我吃了/放在/冰箱里的/梅子/它们/大概是你/留着/早餐吃的/原谅我/它们太好吃了/那么甜/又那么冰。”这首诗被“梨花教”视为写作源头之一,可是看不出“梨花体”对这种写作有何推进,感觉只是亦步亦趋。艺术不需要复制,古典艺术复制起来还有一些难度,摹仿《荷马史诗》写一部“河马史诗”,没有功劳也有苦劳;现代以及后现代艺术却在很大程度上不具有复制的难度,这就更加意味着复制的无意义。杜尚给蒙娜丽莎添上小胡子,他就成了杜尚;其他人再给什么贵妇添上胡子,都无济于事;达利把蒙娜丽莎的脸换成自己的脸,这才是达利。威廉斯写过《便条》之后,没见到美国诗人一窝蜂地去写便条,倒是有中国诗人孜孜不倦地出着“便条集”。

  在源远流长的口语诗流派里,“梨花教”教主大概也就是两三代弟子的水平。即使我们承认口语诗的价值,也不一定要认可什么“梨花教”。相比之下,我更喜欢现在的诗歌写作软件,输入关键词和自己喜欢的风格,就会自动跳出一首诗,绝不逊色于“梨花体”。

  “梨花体”繁荣有赖于专家保驾护航

  还有不少围观者因为“梨花体”否定了所有中国新诗,仿佛“梨花体”能够代表中国新诗,这种看起来非常激烈的反对意见,恰恰是对“梨花体”的最高赞扬,想必“梨花教”的教徒看着铺天盖地的批评已经笑得合不拢嘴。一个写作者想摹仿什么风格,这是他的自由,况且“梨花体”、“梨花教”都是网友的创意,当事人并没有宣称自己是“教主”,所以不必苛责。

  “梨花体”的产生与诗人有关,它的繁荣昌盛却有赖于专家学者的保驾护航,如果说前者是艺术探索,后者就是点铁成金、化腐朽为神奇。一位专家这么评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全诗只有短短四句,十三个字,描述了诗人一个人来到田纳西,举目无亲,做起自己往日喜欢吃的家乡馅饼,活生生地构筑了一个十分立体的‘境’,抒发了一种客居他乡的孤独状态,嗅到一种浓烈深刻的思乡情思,令人读完沉思良久,倍感心酸。”不太清楚这个专家是不是网友“虚拟”出来的,但在现实中他们绝不少见。人们常常批评诗人浮躁,这固然有道理,但是这种浮躁与诗歌缺乏内在的尺度有关,与动不动就“倍感心酸”的评论家有关。

  我准备向这位专家学习,点评一下“我/终于/会/作诗/了”这首诗。全诗只有七个字,却探讨了诗学和经验的关系,缺席的题目说明对此的书写相当困难。第一句是“我”而不是“我们”,暗示作者摆脱了习惯上的集体话语方式,使用具有个人性的视角;第二句“终于”是对诗歌写作过程的追溯,也说明这是诗人的第一首诗,具有写作个人史上的标志性意义;第三句的“会”而不是“学会”,点出诗歌不是知识,它是不可学的,写作有时需要一种启示性力量;第四句的“作诗”不同于“写诗”,这是一种古典汉语的说法,也表现了诗人试图在现代汉语中表现古典之美的雄心;最后一句“了”戛然而止,留下不少回味,这里没有使用感叹号,使得整首诗不至于沦为一个简单的感叹句,而是具有了开放性的结局。

  天哪,写到这里,我都把自己吓了一跳——“明天/我/也是/诗人/啦”。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