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创业,谁都可以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06:36 江南时报

  两年多前,史晓亮父亲经营的一家建筑公司因债务即将倒闭,家中的妹妹还要上学。面对这些,史晓亮的脑中就一直盘旋着离开校园打工挣钱的念头。2003年9月,他毅然休学,北上京城,经历了一段“北漂族”的生活后,参加软件培训班,2004年8月获得软件工程师证书并被清华紫光公司聘用。4个月后,他在中关村创办了自己的公司——北京网络方舟科技公司,从事软件开发、网站建设、网络推广和营销业务,成功地掘取到十几万元的“第一桶金”;去年9月,他注销了北京的公司,重返校园,边学习边创业。在学校大力支持下,开办

扬州半塘科技咨询公司,创建扬州工艺品网,通过网络把扬州的漆器、玉器、古琴、古筝等工艺品推向世界。那么,这样一位具有传奇色彩的创业青年,他自己是如何看待创业的?

  A

  “人人都可以创业”

  记者:考大学时志愿报的是扬州大学文学院的文秘专业吗?

  史晓亮:不是,调配过来的。当时报考的是厦门大学国际贸易专业。报厦大是因为看过一些厦大的图片,觉得厦大非常美。以为国际贸易专业很了不起。由于头一年厦大在甘肃的录取分数线较低,结果报考的人太多,差两分没考上。

  记者:你学的是文秘专业,怎么选择了跨度很大的软件开发?

  史晓亮:感兴趣,软件开发来钱快。

  记者:创业最艰难是在什么时候?

  史晓亮:是在刚到北京的时候——没饭吃,没机会,没人帮。

  记者:你是如何度过那些艰难的?

  史晓亮:坚持。

  记者:你在创业,你是如何看待创业的?

  史晓亮:创业最符合时代潮流,创业是最积极的人生态度。

  创业只是我的兴趣之一。我喜欢自由支配度高的工作,不太喜欢过于固定和一成不变的生活。比如让我的记者、旅游者,我都喜欢。我把创业看成一种工作。

  记者:创业成功与认识社会有没有关系?

  史晓亮:创业者创业,本质上是在做事,是人与人打交道。创业的人首先要了解中国的传统文化,认识过去和现在的中国社会,特别是要融入人情社会。

  记者:你来自西部的甘肃农村,家庭经济状况是否不太理想?创业之初是否得到了家庭或是其他方面的帮助呢?

  史晓亮:我的父亲投资金矿、建筑,虽赔了几百万,但我家庭完全脱离了农村的生活方式。我的家族也不错,出过许多大学生,对自己发展有好处。但我创业没有家庭的帮助,完全靠自己。

  记者:中国人凡事爱讲“因”和“缘”,你认为你的创业成功与扬州、扬州大学有没有某种缘分或关系?

  史晓亮:南方比较适合创业,扬州人文环境和自然环境都好,扬州人民很不错。扬州城市的节奏舒缓,要是压力太大的话我早就从扬州溜了。

  既要创业,又要完成学业,两者冲突很大。“我非常感谢扬大领导和老师们给我的支持和帮助!”这点你一定要写上。

  记者:你是文学院的学生,却走的是软件开发的创业之路,能不能对人文学科的大学生创业给出一些建议?

  史晓亮:在当今社会创业,最好有自己的技术。而人文学科的学生往往缺乏技术层面的东西。靠近市场,创造条件使人文和技术结合起来,应该是条路子。

  记者:现在你已取得了成功,能不能结合自身经历,谈谈创业怎样更容易成功?

  史晓亮:谁都可以创业。起点非常低和起点非常高都可以。有一个穷困潦倒的美国人,就从修草坪做起,一步步做大,慢慢有了自己的公司,最后成了大富翁。创业没什么大不了的。只要你想做的话,机会是非常多的。

  记者:你是一位成功的大学生创业者,你认为这有没有参照价值?

  史晓亮:没有。这只是一个个案,没有普遍性,不值得在校大学生参考。因为每个人的实际情况不同。比如我自己,是跨学科创业。不可能创业的大学生都像我这样。

  B

  创业让我失去了女友

  记者:你的公司名字叫“扬州半塘科技咨询公司”,为什么起这个名字?

  史晓亮:半塘是扬大文学院已经故去的一位学术上非常有成就的老先生,用他的名字为公司命名,是对我的“出身之地”的一种纪念。

  记者:一个人长期在外面学习和创业,想对家里人说些什么?

  史晓亮:家里有父母、爷爷奶奶,还有一个妹妹在北京工作。家里人很辛苦,我很亏欠他们。如果生活、事业能稳定下来,很想与家人好好在一起待一阵子。家里人不在乎你成功与否,他们说如果太辛苦就找一份稳定的工作。

  记者:像你这个年龄许多人都有了女朋友,是否方便谈谈你的爱情生活?

  史晓亮:我1982年出生,属狗。刚被女朋友甩了。我对她不好,很对不起她,她就离开了。她是我的大学同学,南方的女孩子。这不仅仅是因为忙,学习和创业使我的生活有些纷乱,我失去了一个很好的女孩子。

  我内心非常传统,也是一个很俗的人。我的女友标准是,首先要漂亮,富有爱心,直爽开朗。品性上我希望她是林黛玉而不是薛宝钗,坦荡爽直而不是阿谀奉承。

  记者:现在许多青年人都有自己的座右铭,或者人生信条,或者最喜欢的一句话,你是否也有?

  史晓亮:我没有人生信条。人生各个阶段的心态都不一样,我不知道应该是关于爱情、亲情或是其他什么。座右铭我没有,也许永远不会有。很多人都有最、喜欢的格言,比如“走自己的路,让别人去说吧。”我不喜欢这句话。

  记者:现在有个词叫“80后”,是指1980年后出生的那些青年人。有不少人指出了“80后”中普遍存在的问题,你也是“80后”,你是怎么看待“80后”的?

  史晓亮:“80后”出生于改革开放之后,无论是农村的还是城市的,他们都承受了太多的社会变迁,对社会、政治越来越淡漠,对时代的观照越来越弱,社会责任感越来越小。最突出的就是自我性强。我觉得我跟他们有“代沟”。我可以坦率地告诉你,我相信社会主义,我支持现行的体制、政策,虽然这个体制和政策有很多毛病。这样讲现在很多人会笑。

  记者:既要完成学业,还要经营自己的公司,你是怎样安排日常生活的?身体是革命的本钱,平常如何健身?

  史哓亮:我不太会安排时间,如果时间安排好的话,取得的成绩应当更大。

  C

  “北京是创业不错选择”

  记者:离毕业的时间不长了,对于未来有没有什么规划?

  史哓亮:我对未来没有太详细的规划。我已经驶上了创业的轨道,只要上了(创业)这个轨道,一切就顺其自然。没必要进行细致规划。未来的变数太大,有大的前进方向就可以了。

  记者:现在很多大学生毕业前夕选择考研,你是否想过读研究生?

  史哓亮:至少我现在不会去读,我现在还不明白读研究生能干嘛,等我将来明白了也许会去读。

  记者:你起飞的地方是北京,将来会不会去北京发展?

  史哓亮:北京是首都,全国各种各样的人尖子都集合于此。我在北京已经有一定的人脉资源。男人应当事业为重,扬州固然很好,但毕竟天地太小。如果有可能,北京是一个不错的选择。

  记者:你来自西部,有没有想到将来为你的家乡做点贡献?

  史哓亮:我每天都在关注我的家乡,但总令我失望,那里发展的阻碍太多了。将来如果有能力,一定会为家乡发展做出自己的贡献,能做多少就做多少,能做多好就做多好。

  史晓亮,扬州大学文学院文秘专业2003级学生,他以“离校休学—成功创业—入校复学”的独特经历,成为2005年度“江苏省十佳青年学生”;今年3月27日,他又被共青团中央授予“全国优秀共青团员”的光荣称号。9月30日,在第三届中国青年创业能力大赛上,作为江苏省唯一进入决赛的选手,获得“优胜奖”。

本报记者 王志军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