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沉重的乡村 ——牮扬、大棚《日月流转》读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10:52 南方日报

  新品共赏

  文/李凤亮

  今年8月,我带着妻儿回了趟老家。跟我所在的广州日新月异的生活相比,农村的变化显得缓慢而滞重。年轻人大多背着行囊去城里打工了,留下一些老人看管着孙辈,耕种着

并无多大效益的土地。打开了视野的乡下人在想方设法多挣钱,好在开学时按时缴上孩子的学费,或盖上楼房,好在岁尾年初迎娶儿媳。如果哪家出了个大学生,欣喜之余不免有些忧虑:高昂的学费和生活费究竟从何而来?我的老家在苏北,虽然赶不上苏南,但跟中西部一些地区相比,我的家乡已算是不错的了。但正是这种不错中的艰难,让我的返城之旅平添了几分沉重。

  这就是今天的农村,是我这样从乡土走进城市的读书人无法回避的沉重现实。记得几年前,任湖北省监利县棋盘乡党委书记的李昌平上书朱基总理,说:"农民真苦,农村真穷,农业真危险",总理两次动情批复,引起媒体轰动。李昌平由此成为当年《南方周末》的年度人物,他所著的《我向总理说实话》很快成了畅销书。李昌平是幸运的,作为经济学硕士,有思想的他选择了一条直达天廷的进言之道。他的言论,也成为这几年农村加大改革步伐的一种先声。

  在牮扬、大棚所著的《日月流转》(花城出版社2006年6月版)里,我看到了另一个近似于李昌平的艺术形象——袁向群。年轻、高学历、工作出色、清廉自律,政治前途一片光明。然而,他在政治和社会上却屡屡受挫,几至沦入绝境,甚而想主动放弃乡党委书记、副县长的职位而情愿留在城里打工。令袁向群作出这一抉择的,其实不是他书读多了而呈现出来的迂腐,而是来自他这位农村子弟对乡土的那种挚爱与痛感。正是目睹了官商勾结下农民受骗上当、税费种种农民不堪其重却又举告无门的现实,袁向群这个“体制内的人”走上了一条代民立言的抗争之路。

  然而,官场的潜规则注定了袁向群这一介书生抗争的失败,在种种坑农害农的不法事实面前,他也逐渐学会了沉默,并担任起并无太大作为的一县之长,虽然这一选择的背后隐藏着他背离良知的深深痛苦。在我看来,这部小说真正动人之处,并不在于故事最后省委曾书记深入基层、力挽狂澜的传奇结尾,而恰恰在于袁向群等人的抗争过程中,弱势的农民与强大的官场在一种怎样失衡的力量对比中,展示抗争的悲壮与无奈。这也正是这部小说令人掩卷而难以止思的精彩所在。

  小说以一种宏大的视野展现了上至省委乃至中央、下至草根民众的广阔画面,将笔触集中到从省委、省报到县政府的官场决斗中,借此剖析并批判当代流行的官场权谋文化。面对现实,激愤是无力的;我们只能从小说写作者批判性的写作立场里,找寻一种思想的慰藉,并汲取在人生正道上继续前行的动力。这种动力,当然更来自于小说中关注民生、为数不多的正面形象:省委一把手曾书记、理想从未彻底破灭的袁向群、坚韧抗争的省社科院女研究员薛为洁和质朴敢为的副乡长郭大雨。

  不过跟反面形象相比,这些正面人物反而显得有些不真实;而且,他们抗争序列的两极化叫人警醒:为什么从省报到市县的中层干部,整体上都沦入一种道德的缺失呢?当官场文化强大到足以压制乃至无视民众的基本生存状态时,社会稳定的危险系数无疑就会放大。由此一点,便可以理解这部小说的警示价值,也能够进一步理解中央深化农村改革、改善“三农”现状的急迫期待了。因此,我们是否可以说,《日月流转》的最大成功之处,恰恰在于以一种逼真的笔触和时代使命感,直面书写现存社会秩序中的某些阴暗与悖理,并引人反思这种悖理现象所依靠的深厚文化传统,以此呼吁和寻求一种更为合理性的社会结构。

  这正是我认同这部小说、看好这部小说的基本理由。

  希望有朝一日再回老家时,乡亲们真地因为富裕和幸福而露出满足的笑容。那种笑容,一定很美。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