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雷颐:何兆武这一代人很不幸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10:52 南方日报

  上世纪80年代初期我上大学的时候,出版刚刚开放,很多图书可以出版,在阅读《西方哲学史》、《社会契约论》等著作的过程中,我渐渐发现,很多著作都是何兆武翻译的。但我对他一无所知。等到1985年我到社科院近代史所以后,才知道他曾经在历史所工作,现在已经调到清华大学了。历史所有一个杂志叫做《史学理论》,我经常在上面发表文章。《史学理论》开学术讨论会的时候,我就认识了何先生。认识他以后,我才发现他不止是英语比较好,他所受到的中国学术根底也非常深厚。

  那时我已经有一个观念,一些学术著作实际上水分很大,何先生没有什么鸿篇巨制,都是一篇一篇的文章,这些文章我全都读了。我发现,他的学术文章有一个鲜明的特色,就是没有一篇文章是没有创见的。尤其在史学理论、思想史方面,给我很大的启发。

  后来,我自己也做过几本学术著作的翻译,碰到一些困难的时候,经常向他请教,我还专门去过清华几次。我发现,他家里除了书很多之外,还有大量的古典音乐磁带。看了《上学记》,我才明白他从小就受到过西方古典音乐的熏陶。从20世纪80年代起,我开始做中国现代知识分子的研究,经常跟他谈起现代知识分子的一些人与事,这加深了我们之间在情感上的交流。80年代末,我与李泽厚先生谈过何先生,李泽厚也说,何兆武先生的学术功底非常深厚。

  何先生属于我父辈的这一代人,他们生活在一个中国社会大转型时期,包括他们的老师在内,从小受到传统教育,扎下的根基很深,但是外语又很好。我父亲是学建筑的,但是,他的篆刻、书法极好,这种兴趣在他退休后依然保持着,他还会背大量的唐诗。何先生先学理工,其后才改学文科,在西南联大受到很好的教育。中西文化的交汇在他这一代人身上体现出来,但突然被截断了。他们在30多岁要出成果的时候,要换一套思维系统。这种转换要表现在学术上是很困难的。如果说,他们的师辈在那个年代还能出一些成果的话,那么他们比其师辈更加不幸。其后,他们又受到一次次运动的冲击。

  《上学记》的内容非常丰富,我觉得所有的人都应该看,尤其是主管教育的人。何先生引用邹承鲁院士的话来说,西南联大能够出那么多人才的根本原因,就是教授和学生都很自由。教授可以按照自己的观点随心所欲地讲,学生可以凭自己的兴趣随心所欲地学,转系也没有任何障碍。这些在现在都是不可想象的。我觉得,只有像西南联大这样才叫大学,否则就是高中的延续。另外,我是搞历史的,比较重视这种口述史。中国人在谈到自己对人的看法时比较隐晦,而这本书很坦率,尤其是谈到吴晗、冯友兰的时候。一个80多岁的老先生,能这么坦率地说出自己的看法,这种情况已经不多见了。

  图:

  学者雷颐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