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教育的课堂还是身份的观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12:00 光明网
肖擎

  河南肖庄村的清华大学博士刘聪展迎娶清华大学女硕士乐慧,迎亲队伍被十里八乡上千名老少爷们儿围个水泄不通,不少村民特意带小孩来观看,现场教育孩子要像这对新人一样好好读书,一场热闹的婚礼就这样变成了教育课堂。

  靠读书脱离农民生活,在农村一直都是最光明的出路。几年前,“本科生靠边站,硕士生谈一谈,博士生你说咋办就咋办”,可现在博士生也得谈一谈了,还真不是乱说,靠

读书捧住个饭碗在如今真是个难事。就业形势日趋严峻,学历贬值现象堪忧,人人都为读书的后路发愁,也只有在朴实而无奈的农村,还把读书当作尚方宝剑。

  现在的农民比以前富,没人反对,但这种可比性却无法掩盖农民普遍的贫困。与建国初期“一心一意抓生产,热火朝天干事业”的氛围相比,现在的农民能够沉于农业生产的恐怕很少。面对地位低下、收入乏少、工作量大的实情,很多农民把希望放在子女身上。他们即便认识到读书自身所遭遇的尴尬,也都不愿意子女在广阔的农村天地里去搏浪击水,在一些农民的心里,农业生产可能是一种羞耻,只不过他们无法改变现状。

  现在有这样一种现象:只要是我们羡慕的,就可以用来教育子女,让儿子树立以此为榜样的奋斗目标。航天员上天,清一色的“我长大了要像杨利伟叔叔一样”,李政道演讲完时,孩子们都异口同声“我长大了要当科学家”,前段时间,霍金和大江健三郎来华,也笼络了一大批fans,发誓要当物理学家和作家,即使是农民的儿子也要发誓不当农民。但令人奇怪的是,一个农民种出了“高产”,赚了大钱,却没有什么孩子发誓我要像他一样,即便是在农业领域登峰造极的袁隆平,在儿童当中的人气指数也很低。

  古时有衣锦还乡之说,讲的是出门在外的名人把荣耀带回老家,有意或无意地接受乡亲们的艳羡膜拜。从历史资料中我们很少看到有什么人对子女说“以后你要做像他这样的人”,倒是如项羽言“彼可取而代之”者甚多。现代人与古代人差的远了,我们多羡慕别人,老是觉得我要是这样就好了,而很少有“代之”的豪情壮志。说到底,这就是一种身份崇拜,一种弱的国民性格的反映。

  农业生产处于社会工种的最底层,农民处于社会身份的最底层,底层往往意味着某种不自信,意味着认识能力要遭遇极大的局限性。想一想那样一幅画面:当乡亲们领着子女观看博士迎娶硕士时,一张张老大的嘴,羡慕的唾液从其中流出,但一天的热闹之后,他们又要投入繁重的体力劳动之中,那些少不经事的孩子们谁还记得“长大了我要像他一样娶硕士媳妇”,也许他想的只是怎样把伙伴的纸花赢来,放学后去哪里玩。教育的课堂只不过是“新闻联播式”的报道手法,实质则是生活在最底层的劳动者们所集体营造的一场辛酸而悲凉的身份观礼。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