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硬性规定”不如“软性引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5日15:27 人民网

  国庆长假刚过,上海浦东洋泾高级中学的一名年轻语文教师收到了来自学校的一条消息:为了鼓励学校老师多读书,提升自身修养和水平,学校将在语文教研组开展读书活动。为了使“读书”免遭流于形式的尴尬,读书活动将作为学校的一种硬性规定逐步在全校教师当中开展,教师必须参加读书活动。(10月13日《新闻晨报》)

  针对目前教师队伍普遍存在的少读书乃至不读书现象,很多教师在专业发展到一定

程度上遭遇瓶颈举足不前的尴尬,也为鼓励教师在专业上能更好地发展,将读书活动作为学校的一种硬性规定在教师中推广,该校领导可谓用心良苦,其初衷无疑值得肯定。不过,在我们的周围,类似硬性规定非但不能避免流于形式,而且往往为形式主义推波助澜,使得变本加厉。

  譬如该校教师读书的硬性规定,“通读环节中,老师需要在书本上做好相应的标记,并且表明哪些内容对教学有直接或者间接的意义”、“面对本学科的老师,所有的老师都要带着自己的学习心得,来现场回答所有老师的提问”、“读书笔记和报告,甚至包括小组讨论时的发言,都会有专人记录在案,进入教师档案之中,作为日后个人发展以及专业晋级的一个部分”等,且不说教师有无时间和精力如此这般勉强读书,而这规定本身就是形式主义。

  其实,许多学校都施行过或正进行着教师做读书笔记、写教学随笔之类要求,这里面大多数教师是为应付检查和考核交差的,有几个是发自内心的需要去认真完成?或报纸杂志胡乱抄写一番,或去网上复制加粘贴打印,或同事间相互抄来抄去,而学校的检查和考核也基本上得过且过,少有人较真,大家过关,皆大欢喜。谁还有心思去读书?由于缺乏实际效果和意义,一些学校也就半途而废,即使有学校坚持下来,也常常是教师怨声载道,形式主义“劳民伤财”啊!

  读书毕竟是很私人的事情,不应该用什么规定来束缚。要不要读书,读什么书,应该有发自内心的动力和职业的自觉要求,而不是靠外在的压力强迫。读书终究是一个人的性情过程,属于精神活动,如果没有内在的迫切愿望,任何硬性摊派最终将导致形式主义读书的泛滥。其结果除了加重教师的负担,让教师劳而无功,只能使形式主义蔓延。

  教师读书“硬性规定”不如“软性引导”。学校首先要给教师积极创造读书条件,假如图书室、阅览室也没有,连供老师阅览的报刊和书籍都寥寥无几,又怎样叫教师去读书?胸怀事业的理想和追求,充满提高自身素养的渴望,确定读书目的和方向,才可能静下心来读书。所以,营造书香校园和读书氛围、树立读书目标都非常重要。这些方面的引导也许比那些冷冰冰的规定动作温情。惟有“软性引导”,才能让教师们最终认可并欣然将之当作职业行为中的一种习惯。

高振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