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校门比阔欲何为(华东时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1:32 人民网-华东新闻

  ●大学之大,非大门之大,而在于大师之众、学问之博。部分高校不惜成本在基建项目上较劲比阔,折射的是追名逐利和舍本趋末的办学心态

  上周,部分高校竞相建造的天价豪华校门的报道,特别吸引眼球。

  这样的报道发端于好事者披露的“高校豪华校门排行榜”。其中最气派的,莫过于

山东聊城大学和江西南昌大学的校门,据说前者造价8000万元成为全国高校中“最大、造价最高的大门”,南昌大学的校门则以两三千万元的身价屈居第二。更让人称奇的是,好事者还言之凿凿提供现场照片。一时间,各类媒体迅速跟进,穷追猛打。

  穷追猛打的结果,自然是一片辟谣声:南昌大学出面说“校门的造价是180万元,出现两三千万元的说法有可能是把校门以及校门附近的办公楼一起胡子眉毛一把抓的结果”;而聊城大学则“澄清”说“校门的真正造价是300万元,”校门建28根大立柱,是为了“象征学校有28年的历史”。这样的解释是否正了视听、冰释了公众的疑虑?不得而知。笔者想说的是,且不论造价多少,仅这些“上榜”校动辄十几亩的占地规模看,就存在铺张浪费的嫌疑。

  众所周知,目前高校基建资金,绝大部分来源于银行贷款,偿还贷款的惟一渠道就是办学收费。有统计显示,我国23%的在校大学生家境贫困,需要依靠国家助学贷款和各种社会救济才能顺利完成学业。一方面,每年有大量的贫困学子为如何支付高昂的高校收费而苦苦挣扎;一方面是相当数量的高校不惜成本在大门建设上高额投入。大学作为教书育人的专门场所,究竟指望这样的“脸面”和窗口表达什么样的办学精神?能向学生传达的是怎样的为人处世之道?

  豪华校门引起舆论的轩然大波,更深层原因还在于这些年来,公众对高等教育水涨船高的收费和教学质量滑坡的不满和担忧。近年来,部分高校打着教育产业化和建一流大学的旗号,热衷于扩招,热衷于跑马圈地。教学质量和学术成果成为可以敷衍了事的项目,倒是占地规模、高楼大厦的多少和门面的气派程度,成为一些高校互相比拼、较劲的东西。难怪有人追问:要是能把建豪华大门的几百万上千万元资金省下来,“能解决多少贫困学生的问题?能解决多少面临辍学学子的燃眉之急?能改善多少实验室设备紧缺问题?能引来多少优秀教师?”如此舍本趋末的办学思路,必然引起公众对高等教育乃至国家、社会前途的担忧。

  最近拜读杨福家院士关于建设一流大学的撰文。这位曾任复旦大学校长、后来远渡重洋任英国诺丁山大学校长的学者,通过中西著名大学不同办学理念的比较,对国内部分高校企图通过高校合并和跑马圈地来争创“世界一流大学”的思路忧心忡忡。他追忆上世纪初北大蔡元培校长的办学理念并强调道:大学之大非大楼之大,非大门之大,非占地之大,而在于大师有多少,学问有多大。而学问和大师的产生,在于基本的教学理念——把学生的大脑视为只能靠灌输充盈的“容器”,还是需要被激发、鼓励的创新“火种”?

  高校离开了浓厚的学术氛围,校门再大,也难以培养出高素质人才来。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