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用改革推进和谐之路(望海楼)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3:0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近日,北京市统计局首次发布“和谐指数”的调查。调查结果显示,市民对和谐社会的认同感比较客观,70.2%的被调查者表示对实现和谐社会“有信心”。

  这是全国范围内第一次发布有关和谐社会的官方调查。如果说刚刚落幕的六中全会,强烈传递了中共构建和谐社会的国家意志,那么关于“和谐指数”的调查,则真切表达了民众对和谐社会的期待,体现了当今中国对于和谐理想的高度认同。

  在此上下同心的共识之下,更为重要的是和谐社会的现实前景。也就是说,靠什么实现2020年前构筑和谐的9大任务,给热切期待的大众一个满意的回答?

  在“共建共享”之外,六中全会构建“和谐社会”的另一个主题词是“深化改革”。它强调破解各种难题、构建和谐社会,“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来实现。一定意义上看,六中全会不仅绘就了和谐社会的路径图,也制定了新的历史条件下深化改革的方向图。(归根到底要靠深化改革,是胡锦涛在闭幕讲话中的观点)

  六中全会将社会和谐提升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本质属性的高度,将“公平正义”作为社会追求和政府职责,这使改革的目标更加明确。由此,民生被摆放在前所未有的重要地位,改革要在14年内完成一系列目标:理顺分配关系,解决社会公平“核心问题”;破解就业难题,巩固“民生之本”;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完善“托底”机制;畅通利益诉求渠道,化解社会矛盾;落实反腐制度,防止“权力寻租”等等。而为达到“共享”目标,将力避改革与发展背离、改革同民生脱节的现象。

  社会公正是和谐社会的基石,要让社会公正在实践层面体现,必须依靠制度安排。全会通过的《决定》,特别强调制度建设和创新对促进社会和谐的重大作用,这使下一步改革的重点更加突出——通过深化改革,建立促进社会和谐的体制性资源。这意味着政府必须不失时机地推进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在协调利益关系与缓解社会矛盾上,作出必要的制度供给。通过改革,建立以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分配公平为主要内容的社会公平保障体系和社会保障体系。

  在人心所向的民意基础上,中国构建和谐社会也已具备了一定的物质基础。2005年,中国国家财政收入已经突破了3万亿元,如果再加上预算外的财政收入,实际财政收入当在4万亿元左右。在“共建共享”的发展理念下,在改革和发展的过程中,逐步解决基础性民生问题已是大势所趋;伴随各种制度的创立与启动,已经步入深水区的一些领域的改革也有望破冰。现在的关键是,在这个过程中,各级领导班子和各部门能否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指挥部,能否通过政治体制改革激发各级干部更加积极地推进社会公平的制度建设与实际操作,确保其它改革不会半途而废或南辕北辙。

  从这个意义上讲,六中全会“关键在党”的判断,不仅是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保证,也是制度保障。它力图从执政党自身建设的角度着力,将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政治信念化为各级干部的现实追求,以此保证中央励精图治的公平正义得到实现,保证万众一心的和谐愿望成为现实。

  (作者为本报高级编辑)

卢新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