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西安创办外来工高校学习中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3:13 中国青年报

  孙璞 本报记者 孙海华

  “真像是做梦一样!”10月14日晚6时30分,坐在全国第一个“新市民大学班”教室里等着上第一堂课的贾晓燕兴奋地说。能继续读书一直是贾晓燕的梦想,可她没想到的是,作为一名普普通通的外来工,她竟会有机会一下子变成“大学生”。和贾晓燕一起走进大学课堂的还有53名新同学,他们都是从796名竞争者中选拔出来的。

  今年8月,西安市雁塔区将生活在辖区内的40万名外来工改称“新市民”。由“外来”到“市民”,名称的改变,昭示了一个群体的主人翁地位的树立。9月中旬,为帮助外来务工者尽快融入城市、提高文化素质,雁塔区与西安文理学院、华商报社、西安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共同主办了“西安新市民高校学习中心”——这是全国首个“新市民大学班”。

  大学班招生面向在西安工作的外来务工人员。经公平选拔后,最终产生50人,免费学习1年,所学课程有基础教育、素质教育、技能培训、创业指导、城市生存智慧、公关交际、心理健康和娱乐常识等几大类,并由学院相关课程的优秀教授、讲师主讲。

  招生条例规定,招生没有性别、年龄、学历的限制,不收报名费、考试费和学费。学生可与在校学生共享大学校园内的公共资源,参加学校统一考试,合格者可获西安文理学院颁发的结业证书。

  消息很快在古城传开,外来务工者们不约而同地表达了一个共同愿望:我要通过学习改变自己!

  据了解,在西安市100多万名新市民中,有70%的人盼望能有继续学习的机会。

  “外来工群体已完成了自身的更新换代和结构转型。与第一代不同,第二代外来工已从在城市中求生存转向了求发展,但他们要真正融入城市,不仅需要技能,还要有个人素质、人文素养的全方位提升。我们选择开办大学班而非单纯的技能班,就是让外来工有一个登入大学殿堂的机会,是一次更高层次的尝试。”参与策划、报道此次活动的《华商报》记者胥建礼说。

  短短3天,“新市民大学班”的报名者达到796人,年龄最大的64岁、最小的18岁。经过连续3天的海选、PK和复活赛,最终有54名来自全国各地的新市民进入大学班学习。

  14日晚的第一堂课,由该校教务处处长、研究社会转型和社会价值观的著名学者魏奇教授讲授“现代思维方式与创造性思维”。

  本报西安10月15日电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