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读书切忌功利性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6:00 光明网
山东教育出版社 邹健

  读书有两种境界:一种是功利性读书,一种是大众读书。前者包括各级学校的必要学习,以及应付各类考试等而必须的学习,有强迫性质;后者主要是汲取知识、提高水平、扩展视野,是后天的一种个人选择,属于信手掂来。人们最终的知识积累,以及工作中的知识应用,往往是通过功利性读书所获取的知识所占比例极小,绝大多数都是从大众读书中积聚而成的。

  曾经听到不止一个人这样说过:当你把课堂上所学到的书本知识全部遗忘后,你才具备拥有服务于社会的基本知识与技能了。这话听起来有些偏激,但仔细琢磨不无道理:课本上所学到的知识是“死”的知识,特别是大学里学到的更多的是方法;而社会这个大舞台是千变万化着的,无法用任何一个单一的知识体系来解释、来规范,如果拿“死”的知识去应付这个变化着的社会,必然会处处碰壁、事事受限,而最终一事无成。

  功利性读书有时也是必要和必需的。但应该是仅限于某些方面,如学校学习,应付晋职、晋级考试,以及恶补某些方面急需的欠缺的知识等等,但是,这是有时间限制、有条件、有前提的,如果仅仅依靠功利性读书来获取知识,必将显现出它的“弱智”、缺陷的一面,是无法适应复杂的社会需求,而最终被社会所淘汰。因而,更多的是通过大众读书来获取知识,特别是针对成年人读者而言,这是唯一的选择。

  我们都有这样的体会,凡是通过功利性读书所学到的知识,忘记的速度也是最快的,往往应付完某些需要,很快就将所学到的东西丢到“爪哇国”去了。

  可以说功利性读书是暂时的,具有阶段性的,而大众读书是长期的,是伴随人的一生的。所谓“终身学习”,就是这个道理。

  前苏联伟大作家高尔基曾经说过:“书籍是人类进步的阶梯”;我国汉代著名学者刘向认为:“书犹药也,善读之可以医愚”;英国著名作家莎士比亚曾经指出:“生活里没有书籍,就好像大地没有阳光;智慧里没有书籍,就好像鸟儿没有翅膀。”如此等等,不胜枚举。上述这些名人名言,中心意思只有一个,就是:书对人类来说是无可替代的,那怕是直接的还是间接的。

  大凡成为一代学术大家或者一代枭雄者,除了自身所具备的先天条件外,无不都博览群书,知识渊博;且没有一个仅靠死读专业书、不关心天下事而成名的。鲁迅如此,李四光如此,李政道、杨振宁、季羡林等也是如此;毛泽东如此,周恩来如此,陈毅、贺龙、彭德怀等都是如此。

  不少书中都介绍过,大文豪鲁迅,大学里学的是医学,且从小就对理工科感兴趣,后改行专攻文学,且成绩蜚然,终成一代大家,但对相关书籍一生当中仍然经常通读,为文学创作提供灵感。最值得称道的是新中国的缔造者毛泽东,可以说文武兼通,一代伟人——历史知识之渊博,远无超过绝大多数的大学教授;书法之飘逸,文笔之精良,开创一代新风;战场上的运筹帷幄,可以与历史上的任何一位军事大家相媲美。他是博览群书的典范,他是一日不可无书的实践者,无论是战争年代,还是和平时期,无论是炮火连天的战场上,还是行进中的火车、飞机上,他都能不受干扰、如饥似渴地阅读着。饭可以不吃,觉可以不睡,只要有书读就是最大的享受。他们是读书的典范,他们是学习的楷模;他们创造了历史,同时也为历史留下了永不磨灭的优秀品质。

  名人之所以能够成为名人,成功的秘诀就是:勤奋学习,持之以恒;不为名,不为利。他们向青少年介绍学习经验时,说的最多的就是:博览群书,学以致用。有的学者向青少年推荐书籍时,明确提出了读书的“三不”原则:不要看流行的书,不要读能够完全读懂的书,不要出于功利去读书。并且强调,最后一条至为重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