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特别策划:社区就是一个大家庭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9:10 人民网

  今年,在南岸区黄桷桠镇政府庆“七一”演出现场,发生了一件趣事:乐曲声中,真武山社区几位胖妈妈,踩着云步登场了,6位演员往舞台中央一站,舞台显得很拥挤了,但一位大妈还在喊:“莫忙,后面还有10个人。”

  台下一阵哄笑,真武山社区的干部们也乐了。书记张继和笑呵呵地说:“别的队只有五六个人,我们一下来了16个,下次我们得严格把关了。”

  而几年前的真武山社区却是另一番景象。当时办公地址在山上一座破庙里,没水没电,外面下大雨里面下小雨,想搞点活动,基本召集不拢人。没有工作的居民饭后泡着老荫茶,一天到晚打长牌,人们戏称那时的社区是“晚上8点后,人民币基本没用”,哪个还需要社区干部?

  “社区干部一无权二无钱,全靠嘴巴甜。”张继和幽默地说。

  张继和进社区前,是供销系统一家回收公司的经理兼党支部书记。企业破产后,他为了维持生计,1998年参加社区干部考试。当时,他认为社区干部就是提着口袋发老鼠药。

  当时的社区主任王帮才,是在西藏退休后回来的,每月有2000多元工资,完全可以在家享清福,可天天背个蓝布包包走街串户。在公司当经理的张继和曾经对此不屑地说:“一天没得事做了。”

  张继和没想到有一天他也会背起布包包跟着王主任走街串户,他觉得抬不起头来。

  有一天,他在社区办黑板报,一位胖丫头上下打量了他一番,瘪着嘴说:“你好像是哪个企业的领导嘛,啷个跑到这个旮旯来打杂了呢?”

  这句话深深刺痛了张继和的心,他正色地说:“有一天,当你需要我的时候,就会看得起我了。”

  从那天起,张继和发誓,要在社区里干出一番名堂来。很快,他拿出自己曾做过群众工作的经验,努力融合与居民的关系,由于给居民解决了一些生活中的问题,慢慢地,他看见人们眼中流露出感激。他体会到自己作为一个社区干部被需要的感觉,同时,也感受到了挑战。

  有一次,一位下岗职工找到张继和,二话不说,“唰”的一声,一把明晃晃的弹簧刀摆在他面前,说:“为什么不给我办低保?”张继和沉着地说:“这把刀是管制刀具,快收起来!”

  然后,讲道理讲政策,承诺即使吃不上低保,也一定通过别的渠道帮他生活得好些。下岗职工疑惑而期待地收起刀子走了。接下来,张继和四处走访,通过各种关系,帮那位职工找到了工作。他再次来到办公室时,张继和幽默地说:“今天带刀子没有?”“呵呵,没有,我是来感谢张书记的。”那种憨厚而羞赧的笑,让张继和心里十分踏实。

  当真武山社区从山上搬到黄桷桠镇以后,一个姓曾的婆婆从山上专门给张继和和社区干部送来了仙人掌,她说:“你们用电脑,仙人球防辐射,用得着。”

  真武山社区现在6个干部,管理着辖区4887人、2000户人家。张继和对干部们说:“每个干部必须独当一面,但分工不分家,谁有解决不了的难题,大家一起上,不能让任何一个干部受到伤害。”

  有一次,一位叫周春华的居民,为一件小事跑到社区,对副主任廖小林先是骂,后来竟扑上去要打。社区张主任见状,马上冲上前,将娇小的身躯挡在前面,其他干部也立即围拢来,拉的拉,劝的劝,化解了一场争斗。此后一连几天,社区干部谁见了周春华都给她讲道理,她终于不开腔了。

  而让社区干部惊喜的是,今年,周春华主动提出让自己大学毕业的女儿来考社区干部。

  2004年才来到社区、“社龄”最短的低保员朱小云刚接手低保工作时,对一些规定不熟悉。有一天,一个叫王发庆的居民要求吃低保,并带来一个操社会的“大哥”助阵。朱小云一恐惧,就更解释不清了,正在左右为难之际,张书记从他的办公室里走出来,把条款当众背了一遍,然后说:“符合哪一条?能办的我们一定办。”王发庆哑口无言。

  社区良好的工作氛围深深感动了朱小云,她在工作上比以前更加努力,很快独当一面。

  李仁芳来到真武山社区缘于一次电视广告。当时她刚修完自考会计专业。为了找一份工作,她报考了社区干部。当时上班环境恶劣,“那时真让人心慌。”李仁芳说,“当时我就想,要让群众看得起,我们首先得腰杆硬起来。”

  搬下山,社区提出创业的口号时,李仁芳第一个站出来支持。社区提出利用门前的广场和广场下的地下室经营“儿童游乐园”和“露天水吧”两个项目,每个社区干部要筹资800元。有个别干部怕有风险,李仁芳说:“我们没有实力,怎么去帮助群众啊,你们怕,我不怕。”

  “创业真的很难,我们每天两个人值班,请人把游乐车抬到广场去,然后跟着童车满场子跑,还要同时兼顾水吧,每天要干到晚上十一二点钟才收工。上个厕所蹲下去,就站不起来……”

  随着社区经济收入的增多,这批社区干部的形象也在广大居民心中立了起来。大家高兴地说:“有了这批干部,这个社区再不是原来的样子了。”

  现在很多居民都习惯每天到社区来报到,像上班一样,其中,一个80多岁的老婆婆,每天都要拄着拐杖颤悠悠地来社区坐一会儿。她说:“一天不见他们,心里就不舒坦。”

  群众高兴了,社区干部身上的担子更重了,但他们都说:“工作累,心不累,在社区里,我们就是一个和谐的大家庭。”

  现在,社区有个什么号召,群众都积极响应。今年重庆大旱,社区为灾区募捐,80多岁的视残老人李绍简请两个“棒棒”将两大包衣物送来;受社区和谐氛围感染,辖区企业原野山庄老板默默资助社区一个大学生完成了学业……而最重要的是,社区现在空前热闹,对社区组织的活动,大家踊跃参加,这就出现了本文开头的一幕。

  (《当代党员》授权人民网独家发布,请勿转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