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新增进口功能是广交会全新起点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6日09:45 南方日报

  新增进口功能是广交会全新起点

  此举旨在扩大进口增加出口,推动进出口贸易协调平衡发展

  核心提示

  在昨日的百届广交会开幕式上,中国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宣布,第101届开始,“中国出口商品交易会”(简称“广交会”)正式更名为“中国进出口商品交易会”。

  温家宝指出,此举是为了更好地适应对外开放新形势,扩大进口,增加出口,推动进出口贸易协调平衡发展。商务部部长薄熙来认为,这将是广交会第二个百届的起点,是中国适应新的国际贸易形势、为更多外商进入中国提供方便条件的重大举措。

  新名字只比原名多了一个“进”字。一字之增,意味着广交会在以往出口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进口功能,洋货将与“中国制造”在广交会上同台竞技。

  更名符合办展宗旨及发展需要

  业内分析,广交会突破惯性思维增添进口功能,将成为该交易会半个世纪以来最重要的一次创新。这种创新的背后蕴藏着深刻的国际国内背景,是中国外经贸战略深度转换的必然结果;是中国实施互利共赢的开放战略和实现进出口基本平衡的重要举措;也是广交会求生存谋发展的又一次重大探索。

  就在本月11日,商务部公布的《商务发展第十一个五年规划纲要》提出,“十一五”期间我国将从重视出口创汇,向进出口均衡发展、实现贸易平衡转变。业内人士评价,商务部是广交会的主办单位之一,广交会完全有条件成为中国外经贸发展新战略的一张执行牌,比如利用现有的外贸平台和国际声誉,在保证出口功能的基础上,增加进口功能,挖掘民间进口能力。

  广交会新闻发言人徐兵近日表示,广交会创办至今,始终坚持服务于国家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大局,始终坚持服务于外经贸发展战略。所以,“未来我们仍然会牢固坚持广交会这一发展宗旨,进行一系列改革和探索。”徐兵全新的两个“始终坚持说”恰恰证明,广交会增加进口功能,说到底是自身生存和发展的本质诉求。

  新增进口功能提出全新考题

  广交会副主任胡楚生早前表示,虽然在展位规模上广交会已跃居全球第二,然而如何成为真正的世界一流展会是广交会今后一段时间里需要不断创新的重点,组展方式、办展模式、市场化等都是努力的方向。

  针对广交会五十年来首次更名一事,业内认为,借助更名契机,广交会可以进一步整合出口资源,优化参展结构和商品结构,同时还可以吸引更多海外企业和国际知名品牌参展,使广交会的品牌价值和竞争力得到进一步提高。

  然而,更名也把很多操作层面的问题摆到了广交会以及其主办各方的面前。有老广交提出疑问,更名以后是否会设出口专区和进口专区?他们认为,如果不开辟进口功能展位,那么更名将形同虚设。此外,在出口方面广交会是老大,但是,在进口方面,广交会是否仍然具有如此大的号召力,也是广交会所必须面临的考验。一位外贸企业老总分析:“今后是否有一流的海外企业和国际名优产品来参展,来参加展会后是否能够找到合适的国内代理商或终端,才是衡量更名效果的唯一标准。”

  值得注意的是,徐兵日前曾透露,广交会承办单位中国对外贸易中心已与德国科隆公司签订了合作协议,与英国、德国法兰克福展览公司也都有合作的探讨。虽然广交会方面并未透露更多合作细节,但有猜测认为,可能包括共享客户资源、互助开发市场等内容。

  另外,广东省特别是广州市也将面临着更为艰巨的东道主职责。随着2008年琶洲展馆的全部启动,广交会将迎来历史上人数最多、结构最复杂的参会人员,交通、餐饮、酒店、治安等压力必定增加,基础设施也有待进一步完善。而随着进口展商的加入,大量进口展品将进入广州,如何保证安全、快捷的通关,又给海关、检验检疫、安检等部门出了一道考试题。

  广东应抓住机遇争饮“头啖汤”

  “近水楼台先得月”,作为主办地的广东,早在新中国建立初期就比全国其他省市更有条件接触国际贸易规则以及国际贸易信息。发展至今,广交会已吸引了来自211个国家和地区的20万采购商,通过到广东采购,不少客商都对广东强大的加工制造能力和优良的投资营商环境有了直接和感性的认识,有的跨国公司还将订单直接转移到广东生产,推动了广东吸收外资和加工贸易发展,也带动了相关配套产业发展。

  有关专家提出,当年在出口创汇为导向的宏观政策下饮得“头啖汤”的广东,如今是否能够及时顺应政策取向的拐点,实现新的跨越呢?广东省社科院区域经济学专家丁力认为,作为国家强调进口的重大举措之一,广交会更名之后,国家很可能还将有针对性地陆续出台鼓励进口的政策。“广东作为前沿阵地必须做好准备,迎接这些新机遇;对于具有一定创新能力的企业,可以借此吸收国外的半成品、资金、技术和服务,在广交会找到更广阔的发展空间。”

  本报记者谢思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