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走进“留守儿童”的世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01:43 大众网-齐鲁晚报

  小臣的眼神里充满了孤独。本报记者郭建正摄

  单县“留守儿童”郭靖写给《杭州日报》的一封思念外出打工父母的信,让人们把目光和关爱投向了“留守儿童”(本报10月15日A3版报道)。可像郭靖这样的“留守儿童”还有多少呢?他们是一种怎样的生活状态?17日,本报记者走进劳务输出大县单县,走进“留守儿童”的内心世界。

  ■小臣,7岁

  他的眼里充满孤独

  当记者走进郭靖所在的希望学校,随便问一群学生“谁的爸爸妈妈到外地打工了?”举起的小手竟像小树林一样密集;而在单县湖西幼儿艺校(相当于幼儿园),400多个小朋友中竟有140多个被长期寄宿在这里,因为他们的父母外出打工了。

  当小臣(化名)回头一瞥时,记者的心猛地一颤。一个7岁孩子的眼神,竟然充满了孤独。

  小臣是希望学校一年级的学生,记者问他一个最简单的问题:“你家住在哪里?”小臣回头一瞥后,就将目光定格在窗户上,想了很长时间也没吱声。

  “他不知道家在哪里。”小臣的生活老师邵老师讲,在小臣很小的时候,爸爸到杭州打工,妈妈到曲阜打工,小臣是姥姥姥爷抱大的,5岁的时候父母离了婚都没回来,就让他跟着爷爷奶奶生活,再后来又把他放到大爷大娘家,然后又跟着姑姑生活,今年开学,他就来上寄宿学校了。换了这么多地方,都不知道哪里是自己的家了。”邵老师说。

  平日里,除了小臣的姑姑姑父,很少有人来看他,父亲也只是按时把小臣的生活费汇到学校,和孩子半年见一次面,妈妈也很少来学校。学校规定学生每两周回一次家,每到回家的时候,小臣都闹别扭不想走。

  邵老师说,小臣虽然不爱说话,却是个很懂事的孩子,平时总是把自己的衣服、袜子甚至短裤叠得整整齐齐。

  老师说这些话时,小臣一声不吭,前前后后他总共只说了几个词而已:“还是学校好”、“想妈妈”、“过年爸爸会回来”。

  ■小慧,13岁

  想爸妈时姐弟抱头哭

  13岁的小慧今年读六年级,弟弟小昊和她同在希望学校,读五年级,因为他们的爸爸妈妈在上海打工,小慧和弟弟就寄宿到了学校,每两周回爷爷奶奶家一次。

  见到小慧时她刚刚哭过,原来爸爸妈妈上月底回来收玉米,爸爸先回上海了,妈妈上午刚来见过小慧,告诉她“明天上午9点的火车,妈妈必须回去了。”听到这句话,小慧强作镇定回到宿舍,一进门就哭开了。

  “我真的很矛盾,一方面,我不愿意他们这么累地挣钱,可另一方面,我和弟弟又需要钱上学。”小慧很懂事地说。

  我们提出想到几十公里外的小慧家看看,小慧激动得脸都红了,她没想到,意外的机会竟然能让她在妈妈离开前再见一面,她飞快地跑回教室,拉上弟弟就走。

  路上,小慧悄悄告诉记者:“有时候我和弟弟太想爸爸妈妈了,就两个人抱着头哭,谁也不劝谁,哭够了再说。”

  小慧只和妈妈意外地多呆了一个小时,但姐弟俩已经非常满足,小昊搂着妈妈的脖子不撒手,而小慧则利用这点时间帮爷爷奶奶掰了些玉米,这次小慧没哭,她说要哭也是一个人回去哭,而不是守着妈妈哭。

  ■小振,13岁

  两个年级读了四年

  “爸爸什么时候出去打工的?”

  “我出生前就出去了。”

  “小时候对爸爸有什么印象?”

  “好像小时候爸爸抱着我在大树底下睡过觉。”

  “还有呢?”

  “我什么也不记得了……”

  这是记者与希望学校六年级学生小振的一段对话。父亲在小振出生前就已到苏州干装修,后来妈妈也跟了过去,给爸爸和其他人做饭。

  小振从小就会帮着爷爷奶奶收玉米、摘棉花、种花生,因为他知道爷爷奶奶带着他们不容易。不干活的时候,小振疯狂地玩,他觉得学习没意思,学得好了,也没人关心、表扬,最终一年级读了两年,二年级又读了两年。

  到了小振二年级的时候,父母回家次数多了起来,有时候还专门把他接到苏州,陪他爬山、去动物园,小振不再贪玩,他宁愿躲在屋子里看一天电视,只要能陪着爸爸妈妈。

  回来后,小振转到了现在这所学校,他开始收心学习,很快,他的学习成绩排到了班级前几名。但上进的小振仍然记不清自己小时爸爸妈妈的样子,回忆起来还是颠三倒四,仿佛他对父母的印象从二年级以后才开始有。


张洪波 黄体军 高登福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