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小挑”怎样走出象牙塔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8日03:04 中国青年报

  本报记者 叶铁桥 郑燕峰

  10月14日至17日,第五届“挑战杯”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终审决赛在山东大学举行。相对于被称为“大挑”的全国大学生课外学术科技作品竞赛,作为单项比赛的中国大学生创业计划竞赛规模相对要小,因此被称为“小挑”。

  这次的“小挑”规模不小,共吸引了两岸三地96所高校共2000余人参与。港澳台的高校也组织了人数众多的参赛团队和观摩团队,使“小挑”第一次聚齐了两岸三地的高校,众多高校的参与也说明了“小挑”的魅力变得越来越大。

  由于山东大学的出色组织,这次“小挑”的活动安排得紧凑有序。作品公开展示、小树林文化论坛、公开答辩会、首批“中国大学生创业园”推介会、投资意向洽谈会及签约仪式等活动一个紧接一个,让第二次参加“小挑”的香港中文大学副校长郑振耀直呼热闹。

  但在比赛进程中,“小挑”却遭遇了一个绕不开的难题:高校学子的这些参赛项目,如何走出“象牙塔”,真正走向市场,得到企业界的认可和接纳。

  团中央学校部副部长陈光浩直言,一些团队没有分清“大挑”与“小挑”的差别。“大挑”重视技术,“小挑”评价的是商业模式,而不是技术的先进程度。有些参赛队员认为技术先进就能占优,对商业计划和赢利模式考虑很少。

  这点也得到了台湾代表团团长苏治华的认同,他说,作为一名观摩代表,他最大的感受是内地学生和台湾学生在创业导向上存在很大差异。“从参展作品上可以看出,内地学生主要是技术导向,而台湾学生主要是市场导向。”苏治华说,对内地项目的公开展览环顾了一圈后,感觉其中90%的项目都很难进入实际操作的层面。

  “很多成功的创业都是从小的地方崭露头角的。很难想像,有哪个企业一上来就能够让你融资几千万。”此次“小挑”评委会副主任、北京新华信管理顾问有限公司董事长赵民评价说,既然是创业,就应当认真考虑市场的可操作性和可接纳性,技术项目往往要求投资巨大,很难在市场上获得投资。

  还有一些参赛老师和队员反映,企业界参与不够,创业团队与业界交流不够也是一大遗憾。

  应该说,为拉近与产业界的联系,这次“小挑”组委会做出了很大努力,不但首创了“中国大学生创业园”推介会,邀请来全国11个创业园区的领导与参赛团队交流,而且还组织了投资意向洽谈会等活动。更大的变化体现在公开答辩会上,除了现场选出一个学生和一个指导老师作为评委,其余8位评委全部来自于产业界,相对于往届而言是一个明显进步。即使这样,参与者还是认为来自产业界的评委太少。

  来自台湾的苏治华表示,他在台湾组织的创新事业竞赛,每次都会邀请到100多名企业界的领袖作为评委,并且将创业团队与企业领袖组织到一块,进行一个长达三天两夜的面对面交流,你的项目是什么,有没有赢利的模式,能不能被市场接纳,要做哪些改进,都可以在交流中慢慢得到解决。

  北京依文服装服饰有限公司总裁夏华女士说,今天公开答辩的6个项目,只对台湾政治大学的虚拟服装店项目最有发言权,其余的大都不了解,如果来自产业界的评委更多一些,这个问题可能就很好解决了。

  参加公开答辩的队员们也不满意。山东大学创业团队的肖莎同学说,他们原本准备了很多问题,想跟产业界的老总们进行深入交流。可惜,评委提问答辩时间只有4分钟,两个问题问答完时间就用完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