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看苏州经营“第一资源”(观察)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0:08 人民网-华东新闻

  ●尊重知识、景仰人才,是姑苏古城的传统。在现代化建设快速推进的今天,苏州又明确将人才定位为发展的“第一资源”。完善人才引进政策、扶持创新创业型人才、建设人才培养基地,一系列围绕“第一资源”展开的工作带来前所未有的活力,有力地推动经济社会的跨越式发展

  半年前,杨辉还是中科院半导体所副所长,如今,他的身份是中国科学院苏州纳米

技术与纳米仿生研究所筹建工作组组长。在苏州市委、市政府日前召开的创新人才队伍建设推进会上,杨辉获得了市政府20万元资助。

  与杨辉同样作为政府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的还有其他5位博士,他们正是从全国各地汇聚苏州的80多万各领域人才的代表。人才,目前已经成为苏州的“第一资源”,这座资源库也越来越充实。

  “第一资源”支撑着苏州发展这个“第一要务”,而“第一资源”的经营也得到了当地不断创新的人才政策的强力支撑。江苏省委常委、苏州市委书记王荣的话道出了苏州在人才战略上的大手笔:“过去,我们在招商引资上舍得投入;现在,我们在招才引智上同样舍得投入。”

  创新人才政策,

  提升人才质量

  深厚的文化底蕴,早就使苏州形成了崇文重教的社会风气。随着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广纳天下贤才”这个老传统,今年以来在苏州获得了强大的政策支撑。

  随着《苏州市“十一五”人才资源开发规划》、《关于加快创新创业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加强企业经营管理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关于促进青年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的意见》等一系列人才政策文件的出台,苏州的人才战略已经从追求人才快速增长,转移到人才质量快速提升。以自主创新十大领域和现代服务业为重点,苏州市拟用5年时间推进“创新创业人才发展环境优化”、“千名高层次创新创业人才引进”、“万名创新创业人才培养”三大工程,打造一支引领苏州实现跨越式发展的人才队伍。

  除了广泛地招才引智,苏州人才战略还实行“输血”、“造血”双管齐下。“苏州制造”的人才是近年来大力扶持的对象。苏州独墅湖高教区和苏州国际教育园成为重点建设的人才培养基地。目前,中科大、人大、西安交大、复旦等10余所高校相继入驻高教区,苏州大学文正学院、苏州学院(筹)、苏州工艺美术职业技术学院等12所高职院校入驻教育园,增强了高层次人才和高技能人才的自主培养与供给能力。

  多层级人才构造,

  推动跨越式发展

  苏州市引进博士的资助政策,透露出这座城市对自主研发、创新发展的强烈渴求。在新的人才战略上,苏州特别注重对“高层次人才、创新创业型人才、紧缺人才”的引进和培养。吸引海外留学人员到苏州创业,就是当地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一条便捷、经济、有效的途径。在这些“海归”的身后,往往连接着全球性的技术链条、资金链条、人脉链条和信息链条,这些资源如能为苏州充分利用,无疑是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强大动力。

  苏州市委、市政府人才增长的策略制定,正是基于对自身的人才资源的分析。市领导清醒地认识到,苏州面对着研发人才、管理人才总体上比较紧缺,高层次、复合型人才比例偏低的情况,人才仍处于被动配置的发展阶段,对经济社会发展的促进作用仍然偏弱,与打造人才创新创业首选城市的要求还有相当的距离。

  《苏州市“十一五”人才资源开发规划》提出了人才战略目标:至2010年,高层次人才容纳能力从目前的12.3%提高到25%,引进各类高层次人才1.5万人。这一目标背后是人才资源质的转变。“改变人才增长方式,实现由人才数量增长向质量提升的转变;提高人才科技创新能力,实现由社会经济带动人才发展向人才引领社会经济发展的转变。”这些正是苏州市委、市政府通过文件传达出的期待。

  而这些期待正一步步化为实践。苏州市以专业技术人员继续教育目录、紧缺人才培养目录为主要内容的人才培养发布机制,帮助政府调整对教育的投资,促进高等教育合理设置学科,并通过建立紧缺人才培养择优选拔机制等人才培养机制,加快推进紧缺人才培养社会化、市场化进程。

  人才作为“第一资源”的思路,给苏州的发展注入了新的活力。去年,苏州在与京、沪、深圳等人才高集聚地区的人才交流中,流进流出比达到6.7∶1。目前,苏州的人才总量已达到82.9万人,去年共引进外地大专以上学历在职人员2.04万人、出国留学人员301人,引进的外地在职人才数量比2004年增长130%,并首次超过接收毕业生的数量,更多具有较高专业素质的人才通过择业,而不是就业形式进入苏州。

  杨辉博士在接受采访时说,“苏州有一系列吸引人才和支持创新的政策,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些,为地方发展作出实实在在的贡献”。人才战略,正为姑苏古城添上更多的魅力和活力。

本报记者 杨晴初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