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党报“守门员”的一夜(劳动者之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1:29 人民网-人民日报

  

党报“守门员”的一夜(劳动者之歌)
本报记者陈斌摄人物小传

  经历:1972年11月出生于北京,大专毕业。1995年5月到人民日报社总编室校对组工作,2001年校对、检查两组合并后在校检组工作至今。

  荣誉:2001年,在校对、检查两组合并考试中获得第一名;2001年,首都新闻界业

务技能比赛校检大样比赛第三名;2006年,获得人民日报社青年岗位能手称号。

  谨——责任如山

  夜里21时30分,一盏台灯下,鄂岳深埋着头,手中的笔有节奏地点着眼前的大样,沉浸其中。他的主要任务是对样,就是把总编、版面编辑和校对改动的地方誊到一张清样上。可别小瞧这对样的活儿,它是编辑版面每道工序的最后一关,一旦“失守”就会让错误见报,责任重大!

  “每晚都像一场‘考试’,党报无小事!”鄂岳深知肩上的责任之重,时时告诫自己:细心细心再细心,绝不能放过一个错!誊样时,他像小学生似的逐段、逐句、逐字、逐个标点仔细对照,不是简单地照抄照搬,而是通读上下文看改动是否合理,各版是否一致。

  大样一张接一张送来,鄂岳一张接一张对着。一块版1万多字,每晚十几块版,每版对三遍,鄂岳一晚上要看近40万字!

  “经常是一上班就趴下,一抬头就下班了。”鄂岳捶了两下脖子打趣说。长年埋头工作,鄂岳二十几岁就得了颈椎病,低头时间长了脖子钻心的疼。有人建议他直起腰举着大样看,可他说:“那样看不投入,出了错咋办?”

  12年来,鄂岳的心磨练得越来越“细”,同事们都说让鄂岳把最后一关“放心”。一次,一位编辑在总编辑签完“最后样”后,将一版头条标题中的“傅全有”误改成了“傅全友”,马上就要压版传输全国了,这一差错一旦见报,将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埋着“地雷”的大样送到了鄂岳这里,那时已经凌晨1点多,鄂岳已核了20多份大样,此刻只要他稍有松懈,“地雷”可能随时引爆!“我曾经给自己规定,人名、地名等在最后一遍时都要溜最后一眼,拿不准就核实。”鄂岳说。那一夜,正是这“最后一眼”在最后关头起了作用,“地雷”被排除了。

  钻——知识如舵

  凌晨零时15分,第二遍样一齐送来了四五份,鄂岳点动的笔加快了速度。记者注意到在一份大样上,鄂岳在“去年1月加入中国共产党,4月被选为村党支部书记”的“4月”前加了个“今年”。“预备党员没有选举权和被选举权,去年4月他还没转正呢。”听了鄂岳的解释,记者恍然大悟。

  这又快又准又灵的“嗅觉”背后,是鄂岳12年的积累。

  刚干校对那会儿,有次鄂岳把国际版“顺我者昌,逆我者亡”中的“昌”误改成了“猖”,第二天见报后有读者打来电话。鄂岳感到羞愧难当,整晚睡不着觉。他暗下决心:学习!

  打那以后,字典、工具书他随时揣包里,一有空就拿出来翻;办公室,家里,车上,甚至病床,都是他学习的地方;他拜老同志为师,一有机会就往老同志旁边一坐,也不吭声,紧盯着老同志的校对样,仔细琢磨人家的方法经验。近乎痴狂的学习让鄂岳在短时间内有了很大长进,经常堵住重大差错。同事们向他开玩笑:“是不是到‘炼丹炉’里炼了一把,这么短时间就‘火眼金睛’啦!”

  蛮干不如巧干。鄂岳在实践中还探索出许多实用的新方法,如数字问题“推算法”。有篇稿子讲一个乡镇治污,“治理面积达5.6万平方公里”。鄂岳推算了一下,5.6万平方公里就是200公里长,280公里宽,相当于几个县的面积了!错误现形了!

  12年来,鄂岳从未间断过学习。最近他又在进修经济管理专业的在职本科。每次上完夜班,为了不一觉睡过去耽误课,鄂岳干脆咬咬牙熬着不睡,天一亮直接去上课。

  乐——生活如歌

  凌晨1时20分,核完了30多份大样后,鄂岳这才想起上班时沏的茶还一口没动。他美滋滋地嘬了一口茶,转眼瞧见有的同事还没核完,就又跑过去帮忙了。

  凌晨2时45分,鄂岳终于忙完了全部活儿,他又是最后一个——报纸全付印完后,他还要负责拆版和整理差错等工作,也就比其他人晚下班一个小时。“这样也好,有时还能直接去给家人买早餐呢。”

  12年来,在同事们眼里,鄂岳总是笑呵呵的。有人问他:校对工作整天苦行僧似的坐那看得头昏眼花、神经紧绷压力大、又常年夜班昼夜颠倒,你为啥整天还那么乐呵呵的?他说,就俩字——责任,责尽心安,履行好责任自然就能拥有乐观的心态,甚至能以苦为乐“每次堵住一个差错,就像足球场上守门员扑住了一个球,其乐无穷!”

  凌晨3时,夜色正酣。鄂岳走出办公楼,惬意地长舒了一口气:“又一夜的‘考试’结束了,但愿明天能看到一份优秀的‘成绩单’。”

  劳动者感言

  我的工作很平凡,但责任重大。要做一个好的校对,责任心有时比技术更重要,我工作的每一夜,都要问心无愧。

  

党报“守门员”的一夜(劳动者之歌)

本报记者 李佳祺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