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70年,我们读他最硬的骨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2:10 长沙晚报

  

70年,我们读他最硬的骨头

  9月25日,鲁迅之子周海婴、郭沫若之女郭平英、茅盾之子韦韬、老舍之子舒乙、冰心之女吴青5位文学巨匠的子女们在浙江绍兴鲁迅故里聚首,和鲁迅研究专家、各文学巨匠纪念馆代表及来自全球各地的上百人纪念鲁迅先生,并通过“对话”来探讨文学和文化的继承、发展头戏——确,围绕“文化传承、精神回归”展开。

  1881年9月25日,是我国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诞辰日,今年是鲁迅先生诞辰125周年。

  本版图片均为国新供图

  70年前的10月19日凌晨,文学巨匠、思想家鲁迅先生在上海虹口的大陆新村寓所与世长辞。

  鲁迅,是20世纪中国一个巨大的、谁也绕不开的存在。

  70年后,我们回头看鲁迅。

  70年间,人们对于鲁迅的阅读从未终止,而关于他的评价、争议也从未间断。

  鲁迅逝世时,“民族魂”的旗号就已打出,而毛泽东则说他是中国“最硬的骨头”,更有人说他是“中国的脊梁”。

  当然,其间也一直有人对他颇有微词,提出了各种各样的批评。

  70年后,我们再次阅读鲁迅,在他的文字中,我们既能读到他超绝的思想、伟大的人格,也能读到他作为一个寻常人的脆弱、敏感和悲哀。

  70年后,我们读鲁迅,读他最硬的骨头,读他最软的神经。

  鲁迅与诺贝尔:有我不愿去

  旋覆(25岁,居北京)诗人

  有人讽刺说,每年发诺贝尔文学奖的时候,中国作家就集体痛经一次。这么刻薄的话多年丝毫没影响人们的热情,老实地讲,这个奖还是——怎么说呢,它曾经颁给了那些物有所值的作家,以至于每个站到领奖台上的人都要提到曾经站在这里的他心仪的前辈,如果说有真正的荣耀,那么和他们站在一起就算一种。所以有个问题一到媒体采访作家的时候,是必定要拿出来问的:你对诺贝尔怎么看?

  70年前再前,鲁迅没被人们这么反复提问,但后人依然为此费了无数唇舌。言之凿凿说他没长篇没多少真正文艺作品者有之,正义凛然说他不忍为当时政党贴金而拒绝提名亦有之。功名无谓,不废江河万古流。而1927年鲁迅被前来中国的爱好文学的瑞典考古学家斯文-赫定邀请提名的时候,也早回信给传话的台静农了,“不配”,而且不光他不配,所有的人都不配——“中国实在还没有可得诺贝尔奖赏金的人”。鲁迅又想到倘若是因为是中国作家而受到照顾,既可笑,又无谓地长些虚荣。

  这也罢了,面对一件世俗功利的事情,人无法不用同样的功利的方式来回答。而在那封信的最后一段,鲁迅又说,“我眼前所见的依然黑暗,有些疲倦,有些颓唐,此后能否创作,尚在不可知之数。倘这事成功而从此不再动笔,对不起人;倘再写,也许变了翰林文学,一无可观了。还是照旧的没有名誉而穷之为好罢”。对于一个创作者来说,对于一个无时不处于自我的挣扎、内心如深渊般的人来说,对于一个“抱书独行,披发大叫,无泪可挥,大风灭烛”的人来说,他有着更深切的东西去体察和领受,哪里就天天注目着这些?所以,今天看到的那些四处可见的标语式句子“挥不去的诺贝尔情结”,对于鲁迅,是多么可笑。而对于任何一个真正的作家,也都是可笑的。“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天堂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地狱里,我不愿去;有我所不乐意的在你们将来的黄金世界里,我不愿去”,鲁迅说。

  等到人们区分作家的时候只是靠着是否有“某某年诺贝尔文学奖得主”的名头,那只能说文学和作家已经离我们越来越远,而近的只是诺贝尔。美国诗人布考斯基说,“名声这个东西,对于没那个水平的人来说,它是超值的”,诺贝尔文学奖就是名声的一种,而遗珠卡夫卡、博尔赫斯、普鲁斯特等人,又有什么值不值的呢?如果说鲁迅逝世70周年是个纪念的日子的话,那么对于鲁迅来说,还是布考斯基那句话:“一些懂得遴选的读者倒更珍贵”。

  大江健三郎:鲁迅影响我一生

  近日,诺贝尔文学奖获得者、日本作家大江健三郎做客央视《高端访问》时表示,自己非常喜欢鲁迅,他曾表示:“在我有生之年,我希望向鲁迅先生靠近,哪怕只能靠近一点点。”

  大江健三郎回忆:“在我出生那一年,母亲的朋友给她送来了一本鲁迅先生的小说,当时日本正跟中国作战,鲁迅先生被誉为是中国的思想家,所以母亲说不可以在外人面前读他的书。战争结束,母亲将这本书送给了我,她让我好好读一下《孔乙己》,到现在我还记得当时打开这本书时候的情景。我是一个笨手笨脚的人,经常打翻水杯什么的,而鲁迅笔下《孔乙己》里面的这个少年也是一个笨拙的孩子,我觉得这个少年跟我很像。这部作品成为我接触鲁迅作品的开端。

  “后来母亲又给我推荐了《故乡》,这篇文章的最后有这么一句话:希望是本无所谓有,无所谓无的,这正如地上的路,其实地上本没有路,走的人多了,也便成了路。当时我觉得写出这样语句的人很了不起,就把这句话抄到了笔记本上,后来我能读懂原文了,才明白鲁迅所要表达的意思是,希望始终是存在的。所以说我的一生都受到鲁迅先生的影响。在我出生那一年得到母亲得到鲁迅先生的一本书,这本书我会一直读到我离世的那天。”

  在谈到1994年获得诺贝尔文学奖的情形时,大江健三郎笑着说:“得了奖后,我打电话告诉乡下的母亲,她说如果鲁迅先生活着,那就肯定是他得这个奖。我说鲁迅先生在我出生后一年就去世了,母亲你就容我得这个奖吧。”

  据央视《高端访问》

  鲁迅,近一个世纪的阅读

  学者林贤治说过一句话:“有没有鲁迅,中国人的品性是不一样的。”中国现代文化因为有了鲁迅而不同,中国人因为读鲁迅而不同。从“五四”启蒙时代,到如今周杰伦超女的年代,我们阅读鲁迅已近一个世纪。

  1918~1942 争鸣中 显伟大

  中国人开始读到鲁迅,始自1918年,那一年,《狂人日记》发表。1923年,北京的新潮社出版了小说集《呐喊》,鲁迅的作品开始流向全国。1923年商务印书馆开始发行的《国语教科书》,就已经选用了鲁迅的小说,鲁迅从此走向中小学语文课堂。这个时期,对鲁迅作品能够争论。1935年,年仅25岁的李长之出版了《鲁迅批判》一书,说鲁迅“情感上是病态的,而人格上是伟大的。”鲁迅读了很喜欢,还给他寄了照片。在争论中,鲁迅的伟大之处逐渐被人们认识。

  1942~1976 鲁迅热 越来越热

  早在1921年,毛泽东就在长沙读到了鲁迅的小说,他欣赏之于余还把《故乡》推荐给弟弟毛泽民,让他抄下来。1942年,毛泽东发表《在延安文艺座谈会上的讲话》,称鲁迅是“伟大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鲁迅的骨头是最硬的”,其后的很多年里,这个评价都是最有代表性的。新中国成立后,人们得以更多地阅读鲁迅,在文革期间,鲁迅的书是人们不多的读物之一。当时在云南的钱理群,就把《鲁迅全集》读了十几遍。

  1980年代至今 重新认识 鲁迅回归

  上世纪80年代中期后,人们开始认识到鲁迅除了一个战士的刚强之外,还有平易近人的一面。人们认识到,鲁迅不仅是一个作家,还是一个辛苦的丈夫,一个孝顺的儿子,一个内心也时常彷徨充满怀疑时常挣扎于痛苦之中的人。很多人开始重新阅读鲁迅,出现了王富仁、钱理群这样著名的鲁迅研究学者。鲁迅研究也成了比《红楼梦》研究更热门的学问。中小学的语文课本,也几经调整,用更多的鲁迅小说取代了他的杂文。

  鲁迅自己多次说过,他希望自己的文字能够“速朽”,但是,经过近一个世纪的阅读,在中国人的心中,鲁迅的文字却越来越“不朽”。

  据成都商报

作者: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