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老教师:我为何建议为沙家浜正名(“为沙家浜正名”系列讨论之二)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2:36 江南时报

  本报昨天03民意原声版刊登一封读者来信,一位署名为史求实的读者给本报来信,建言给闻名遐迩的抗战圣地“沙家浜”正名。报道刊发后,在读者中引起了强烈反响。而史求实老人本人看到报道后,一大早就赶到本报编辑部。老人表示,对于此事,他还有话要说。

  史求实老人今年已年过七旬,满头银发,精神矍铄。据了解,他曾是一位中学老师。由于种种原因,1969年,他被下放到阳澄湖镇,和当地农民一起从事农业生产。而这也让

他有了接触阳澄湖地区历史的机会。史老说,农闲时,他曾两次摇船前往横泾,也就是新四军伤员当年养伤的场所。除此之外,他还去过阳澄湖周边的几个乡镇,如昆山巴城、原苏州田泾(现相城阳澄湖镇)等。由于平日里就喜欢到各地跑跑,了解当地的风土人情和历史掌故,因此,几年下来,对阳澄湖地区的历史和地理环境有了更为深入的了解。

  史老说,京剧《沙家浜》是以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36个伤病员在阳澄湖畔村庄养伤受到乡亲贴心照料的事迹为素材写成的。作为文艺作品,其故事情节、人物、地名等等,都源于生活且又高于生活,是经过艺术加工、综合提炼而成的典型。事实上,“沙家浜”是个虚构的地名,它泛指在抗日战争的艰苦岁月里,阳澄湖地区无私帮助新四军英勇杀敌斗争的乡乡村村,而绝不是某一个可以“对号入座”的具体村镇。

  史老说,在争打“名地牌”的热潮中,相距阳澄湖起码有10里之遥的常熟横泾乡,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改名为芦苇乡,到九十年代又改名为沙家浜镇。京剧《沙家浜》中所虚构的地名“沙家浜”,与常熟横泾乡改名的沙家浜镇,因同名而混淆误传了。这次他看到媒体上刊登的苏州城市总体规划拟使都市范围扩大的消息,他便联想到了沙家浜。他特意致信本报,提出自己的看法,并想通过媒体,提请有关部门的注意,能否在新一轮城市规划调整时,让常熟沙家浜和相城区阳澄湖镇统一为同一乡镇,使两者联姻结盟,多方受益。

  (记者注:史求实为化名)

□本报记者 严 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