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同聚论坛说合作(特别报道)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03:14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两岸合作”、“共创双赢”——2006年10月17日,海南博鳌索菲特会议中心主会场,挂着两个红色条幅。条幅道出了在场近400位农业界人士、专家学者的心声,正是基于这样的目标,他们聚集在一起,参加中共中央台办海研中心与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共同主办的两岸农业合作论坛,为两岸农业合作诊脉断因、出谋划策。

  分析优势

  “优势互补”是两岸合作的天然条件。“以品种交流为例,”中国国民党国政研究基金会政策委员陈武雄介绍:“台湾很多作物的母种来自大陆像茶、荔枝等,而台湾在经济作物商业化的育种较为领先,这正是双方合作的着力领域。”

  台湾华中农业大学教授王雅鹏说:“1997年以来,大陆已在福建、海南、山东、黑龙江、陕西、广西和广东7个省区建立了‘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实验区’。从此台湾在大陆的农业投资大幅增加,自1981年第一家注册的台资企业在福建漳州落户至2006年6月底,累计在大陆投资的农业企业达5000多家,实际到位台资40亿美元。海峡两岸在果树、蔬菜、花卉、热带植物、畜牧、食品加工等生物技术领域进行了合作,给两岸农民都带来了实惠。近10年来台湾从大陆引进优良农作物品种630多个,其中包括荔枝、甘蔗、荞麦、青岛鲍鱼、水果与豆类等,引进的这些种源经研究实验育种栽培,在台湾发挥了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作用。2005年台湾销往大陆的水果快速增长,销售收入达164万美元,比2004年的34万美元增长了382%;2006年1至6月台湾销往大陆的水果瓜菜收入达99万美元,比去年同期增长了198%。”

  “利益共享”是双方的共同愿景,中共杨凌示范区党工委书记张光强表示:“加入WTO后,两岸都面临如何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的课题:台湾失去竞争优势的农业项目,势必要向外转移;大陆迫切需要改善农产品质量,提升加工层次,引进资金、技术和管理经验,未来两岸农产品的互补性和替代性会进一步增强。”

  “咱们联手应付冲击!”海南行政学院副院长廖逊向台湾代表提出倡议:“你们负责农产品深加工,我们负责与农民打交道,扬长避短,就可以共渡难关!”

  台湾“清华大学”经济系教授黄宗煌与华中农业大学经管学院教授王雅鹏共同提交了一篇长达27页的论文,结语时,他们写道:“两岸农业合作有助于两岸因应全球化压力,提升两岸人民福祉,并改善两岸关系,故应积极规划可行的推动方案。”

  着眼问题

  “措施具体,切中实际!”听完中共中央台办陈云林主任受权公布的20项扩大两岸交流的措施,一位与会代表如是说。

  这是一次务实的论坛,200多名台湾代表中,100多位来自农业生产第一线。台湾省农会、台湾农田水利协会联合会、台湾区农业合作联合社三大农民组织的最高负责人都来了;一些专业组织,如养猪、养鸡等协会的会长也来了;还有如统一集团、天仁集团等涉农企业的总裁级人物也到场了,很多话题自然围绕两岸农业合作的实际展开。

  台湾养鸡协会名誉理事长吴泉锦笑说自己比“日理万机”的领导人还忙,因为他在自己的养鸡场里要日理十几万只鸡。他曾参观过黑龙江、广东等地的养鸡场,认为台湾的养鸡技术与管理经验要较大陆先进,他认为最好的办法是大陆直接派人到台湾实践学习,不过这种方式目前不现实,务实的做法是聘请台湾专家来大陆进行指导。

  “在两岸农业交流与合作中,要让两岸农民成为两岸合作的主力军。”清华大学台湾研究所所长刘震涛介绍,他们曾在高雄、台南、嘉义三县各选一个村进行调研,结果愿意或考虑到大陆进行农业合作的占63.1%,谈到与大陆进行农业合作的困难时,90.3%的人选择了“缺少管道”,89.8%认为“缺少资金”。

  上海富利农农业发展有限公司总裁何鸿鹏笑说自己来自企业界,不如专家高瞻远瞩,但可能更重实际。他在美国从事房地产业十几年,退休后到大陆投资农业,2003年他从调研起步,寻找解决方案,目前他已经实际地做了起来。一是建立两岸合作发展基金会,旨在为两岸农业提供信息交流的平台;二是筹建中国农业世贸中心,建构一个为两岸涉农产业与国际市场接轨的平台。

  探讨机制

  此次论坛的议题之一就是“当前两岸农业合作模式之探讨”。

  陈武雄谈到台湾农民到大陆投资时说,农民单独到大陆投资,必须要有产销配合才能实现永续经营,这在都会区域比较容易,在内陆地区相对较难。不过,他介绍,目前在内陆地区已有很好的发展模式,像台湾的统一企业在新疆与当地农民的合作,开创出世界级的番茄食品产业;在河南许昌,通过引进龙头企业与当地农民合作,在技术、推广、经营、行销等方面与农民上下整合,发展出来的“许昌模式”也非常成功。

  “两岸都有许多农业研究机构,而且各有优势,需要充分利用两岸的研究资源,或者共同研发新品种,或改良品种,提高农业技术,并将研究成果进行推广,或转化为实际的应用技术。实现这一合作,关键的问题在于建立技术的有偿试用与转让机制。”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研究员王建民指出。

  厦门大学台湾研究中心教授李非提出,两岸农业合作应以两岸农民的经济利益为重,充分调动农民的生产积极性。因此,他主张建立台湾农民与大陆农民的对接机制。比如,鼓励台商与大陆农户建立联系紧密的产销合作关系,大陆农户在合作中,可以学习台湾的农业高新技术和营销经验,从而形成台湾农企及大陆农企的利益分享机制。

■ 本报记者 孙立极 马应珊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