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近代篇(上)——中国人生活在苦难之中(2)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19日15:07 世界新闻报

  “作为国家的中国不复存在”

  《泰晤士报》用醒目的标题报道:“中国处境危险;十多个敌对政权并存”

  1911年,中国辛亥革命爆发,自1840年以来就遭受内忧外患摇摇欲坠的满清政府终于支撑不住。次年2月12日,宣统发布退位诏书,统治中国达200余年的大清帝国终于覆灭。

  对于这次革命,外国人反应不一,一些人惊呼,“中国醒了”。时为美国大学教授后为中国公使的芮恩施写道:“今天我们正亲眼看到这个庞大的民族觉醒过来,获得新的精力,并且更为积极地处理事务。”但在英国人莫里斯·科林斯看来,这些人对于中国的赞颂全都不切实际。

  面对中国的政局变动,科林斯认为,清朝的覆灭是世界历史上的大事,它不仅标志着一个强大的千年中华帝国最终落幕,也宣告一个古老文明的最终衰落。科林斯对于中国的政治人物都不看好。在他的眼里,慈禧太后贪墨而缺乏远见;曾经主持维新的光绪思想极不成熟;至于孙中山,虽然是天生的革命家,但其理想是“脱离中国现实的空中楼阁”。

  一切似乎正如科林斯所言,新的共和国建立后,先是孙中山让位于袁世凯,接着国民党领袖宋教仁遇刺,再接下来就是护法与护国战争,张勋又演出复辟的闹剧,继之南北开始分离,各省军阀林立,中国陷入混乱。

  1921年11月21日,英国《泰晤士报》用醒目的标题报道:“中国处境危险;十多个敌对政权并存”。《纽约时报》记者哈莱特·阿本德也在《中国的苦难》一书的前言中写道,这个时候,作为国家的中国已然不复存在,留下的只有成千上万的中国人生活在苦难之中。

  这是一种怎样的苦难呢?在辛亥革命后不久,美国陆军中尉约瑟夫·史迪威来到中国最繁华的都市——上海,这个未来的中国战区参谋长看到了令他一生难忘的一幕:街头饿殍无数,乞丐围着他打转,垃圾车里时常会发现尸体……对于史迪威而言,上海的一切都显得肮脏和丑陋。几年后,史迪威再次来到中国,又看到了中国新型工厂里的可怕现实。“他们每天像奴隶一样工作13个小时,常常精疲力尽倒卧在机器下面的破布片上。”

  埃德加·斯诺则在此时目睹着乡村的苦难,斯诺向美国民众介绍道:“你有没有见到一个人,一个辛勤劳动、奉公守法、于人无犯的诚实的好人,有一个月没有吃饭了?皱皱巴巴的皮肤像布带一样在他身上叠堆着,每一根骨头你都看得一清二楚……”

  “紧张的杀戮又开始了”

  中国没有统一的政府,只有无穷无尽的军阀混战,国家的状况每况愈下

  更让外国观察者震惊的,是政治派别间残酷的杀戮。1927年,轰轰烈烈的大革命走向失败,从这年的4月开始,国民党发动了对共产党的屠杀,整个中国沉浸在一片血腥的空气之中。在汉口,《纽约时报》记者阿本德亲眼看见特务们拉开了一个女共产党员的肚皮,拽出她的肠子,然后让她在痛苦的煎熬中死去。

  让西方人对此认识最深的作品,首选法国作家马尔罗的《人的状况》。马尔罗以1927年夏季的上海为背景,用文学化的笔调向西方介绍了中国的这场杀戮,小说一出版就获得巨大反响。小说以杀戮开端,在漆黑的夜里,陈姓革命者将刀迅捷地刺进叛徒的后背,鲜血从刀口奔涌而出。在另一边,国民党掌权的政府正在大肆杀戮共产党。每当黎明来临,众多的乌黑笼子里便盛满革命者的头颅,在旧城街边赫然摆放。在凄厉的号声中,刽子手背着大刀大摇大摆走过,紧张的杀戮日又开始了。

  1930年,报道中国达10余年之久的阿本德决定将他的报道和通讯结集出版。尽管体裁与马尔罗的文艺写作不同,但观感却是如此一致,阿本德毫不犹豫地将自己的书题名为《苦难的中国》。在他的笔下,中国的分裂从辛亥革命就已经开始。在此后19年的时光里,中国没有统一的政府,只有无穷无尽的军阀混战,国家的状况每况愈下,民众由希望而失望以至绝望。“这场漫长的悲剧还将持续多久,目前谁也无法预言。”

  近代篇(上)·结语

  从“停滞的帝国”到“黄祸”再到“苦难的中国”,3种中国形象彼此独立又互相联系。三者固然是不同时期对不同中国的不同认识,但正是由于西方人认识到中国的落后、停滞,方才开始大肆侵略和掠夺。而“黄祸论”的产生,也包含侵略之后担心强大起来的中国进行报复的心理因子。

  外国人眼中的中国的苦难,固然有中国自身的原因,但是外国侵略,始终是中国陷入苦难难以自拔的重要因素。外国人对中国自18世纪中期到20世纪中期长达两百年的认识,始终与自身密切相关,现实的因素与心理的虚构是难以摆脱的动力,而这种局面,还将持续下去。

[上一页] [1] [2]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