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从“先弃后救”到"故里之争"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11:26 云网

  关山月是岭南画派创始人之一高剑父的徒弟,并把岭南画派带入了艺术巅峰,因而被誉为“广东文化名片”。悬挂在人民大会堂的巨幅国画《江山如此多娇》就是关山月和傅抱石合作的。日前,一纸拆迁通知,宣告中国画岭南画派的主要代表人物之一关山月的旧居要在今年内拆除。关山月旧居的命运,成为对待文化遗产“先遗弃后抢救”思路的一个活脱脱的样板。(2006年10月14日新华网)

  近年来,一些地方大打文化遗产牌,名人故里之争可谓狼烟四起。从炎帝到老子、孙子;从司马迁、诸葛亮到施耐庵、曹雪芹。如果把有归属争议的历史人物一一排列出来,可能会涉及中国历史的各个朝代,这种地域之争,从省际、市际发展到县际甚至是乡际。而对货真价实的新名人旧居旧物,却有一些地方弃如敝屣,拆的拆,丢的丢。这着实让人感到奇怪。

  随着改革开放力度的加大,市场经济的发展和品牌意识的强化,尤其是国家产业政策调整所带来的旅游产业的蓬勃发展,历史名人所遗留下来的人文遗迹日益成为各地重要的人文旅游资源。由此引发的名人故里之争,其争论的目的说到底都是为了地方的经济利益。与国家抢救、保护和传承文化的宗旨相去甚远。贵州、湖南的“夜郎”之争也好,宁夏彭阳和甘肃灵台之间的“皇甫谧”之争也好,端午节姓“屈”还是姓“伍”也好,其实都是醉翁之意不在酒。贵州、湖南,宁夏、甘肃,湖北、江苏,彼此争得面红耳赤,无非是冲着“夜郎国”、“皇甫谧”、“端午节”这些文化资源背后巨大的经济价值而已,这才是这几个省争夺诸如此类文化招牌的真实目的。

  人们应该知道,历史总是由一个个“现在”构成,遗产总是由一个个“今产”构成。江山代有才人出,古人的政治经济文化生活,造就了全国上百座历史文化名城。但如今在许多地方,历史文化突然成了一个断面,只有古代,没有近代、现代,更遑论当代了。如期让后人到时去建造一些不伦不类的人造“古迹”去招摇撞骗,不如现在就认真注意对待当代名人旧物,不去做那些“先遗弃后抢救”的蠢事。几十年、几百年、几千年后的广东人一定还会提起关山月这样的名家,想去拜谒关山月的故居隔山书舍,倘使现在我们就凭一纸拆迁通知就让它从人们眼中消失,我们注定成为后人责骂的罪人。(罗真如)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