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诺贝尔文学奖 又大又美的酸葡萄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0日16:32 青年时讯

  诺贝尔文学奖,到如今有100岁了!

  北京时间10月12日晚上19点,瑞典文学院宣布将2006年度诺贝尔文学奖授予土耳其作家奥罕·帕慕克。颁奖词称“他在对家乡忧郁灵魂的探求中发现了文化冲突与融合的新象征”。他将获得137万美元的奖金。奥罕·帕慕克的代表作有《我的名字叫红》、《白色城堡》、《新生活》等。

  现在,北京的各大书店《我的名字叫红》热销,而当当网的这本书居然卖了个脱销,看来获奖的直接好处就是可以提高销售。这与奥斯卡奖有点异曲同工,所以中国的导演们才争着“申奥”,除了扬名更瞅准了票房。

  中国人与诺贝尔文学奖有种“情结”,还有一种酸葡萄心理。其实若单论文学功底和文学成就,我国并不缺乏高水准的作者,比如君特格拉丝的《猫与鼠》虽然深刻,从文学上来讲却未必比得上《围城》。

  但是,诺贝尔文学奖并不是纯文学奖。它不同于同类的其他几项科学奖,并没有绝对的标准。

  又由于东西方文化差异太大,存在沟通方面的困难。诺贝尔文学奖是个意识形态很浓的奖项,而文学艺术在创作上也很难摆脱情感、意识形态、历史、习俗等因素,这就使得中国作家的获奖受很多不可知因素的制约。

  中国文学前往西方的道路很闭塞,之前都是靠西方学者。国外的汉学家翻译的作品很有可能只是中国国内二流或者三流的作品,根本没有办法让世界了解中国文学的真正情况。本来就难以理解的中国文学,这样一来到了国际上甚至是错误的中国文学。中国作家若要获诺贝尔奖,国外有一流的翻译家可能是一个要件。

  再者,诺贝尔文学奖关注那些给所在国产生深刻的根本影响的作品,而不是单论文学成就。可以说是“文学良心”铸成诺奖的权威性,如果不执著于“人文主义的理想倾向”,诺贝尔文学奖就不成其为诺贝尔奖,而可能贬值为一个“纯文学”奖。正是一个个坚定的“文学良心”,百年来如同一长串宝石珍珠,把诺贝尔文学奖的桂冠镶嵌得闪闪发亮,铸成它不可企及的权威性。中国文学和文学家并非都没达到诺贝尔文学奖的标准,但从整体上来说,我们与那些文学强国大国还是有差距的,很多作家基本上是在走别人将要废弃的老路,中国作家缺的是思想和视野,少有站在思索人类命运的高度上的作品,难获奖也就不出奇。

  还有,中国文学的自身状况也不容忽视,有人说中国文学已经到了一个青黄不接的时代。上世纪80年代兴起的那一批作家,例如莫言、马原、余华等人,到了现在已经是中国文学界的顶梁柱,但他们的才华已到了顶点,大有走下坡路的趋势。随着文学在中国社会变得越来越边缘化,年轻作家写作水准的低落,这时候再给以寄望有些不太现实。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