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沙家浜”为什么定在常熟(“为沙家浜正名”系列讨论之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1日03:36 江南时报

  编辑同志:

  近日,在贵报连续看到了要求给沙家浜“正名”的系列讨论,认为沙家浜应归属于苏州相城区,作为几名土生土长的常熟人、几名一直以来从事常熟地区党史研究的工作者、几名熟悉沙家浜地方沿革、部队发展的历史见证者,有些话郁于心中不吐不快。

  当年毛泽东主席一锤定音,将《芦荡火种》改名为《沙家浜》。从此“沙家浜”这个地名响遍了中国大地。其实,“沙家浜”本是戏剧舞台上一个虚构的富有江南水乡特色的地名,而现在,它已成为一个实实在在的地名标注在祖国的版图上。“沙家浜”不仅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而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有时甚至成了常熟的代名词。“沙家浜”不仅成为一个耳熟能详的词语而广为人知,深入人心,有时甚至成了常熟的代名词。上个世纪七十年代初,被列为“样板戏”的京剧《沙家浜》被拍成电影后,在中国城乡大地的每一个角落,不知放映了多少遍。剧中几个主要人物形象深入人心,妇孺皆知;剧中一些唱词,家喻户晓,有不少人能哼上几句,而完整地唱上一段的也大有人在,它的覆盖面和影响力,远远超过了现在最流行的歌曲。

  也许那时的人们还不太懂什么叫品牌效应,但却已预见到了“沙家浜”这三个字的巨大影响和无可估量的价值。当上个世纪九十年代初在芦荡乡(原横泾乡)再次改名为沙家浜镇时,遇到了强有力的竞争对手,主要是吴县(即今日的相城区)和昆山的几个地处阳澄湖畔的乡镇。他们认为阳澄湖水面主要是在两县境内,“沙家浜”理所当然属于他们。但最后,“沙家浜”却花落常熟。

  常熟在激烈的竞争中取得了最终的胜利,这不是一种偶然,而是因为常熟确确实实具有别的地方无法替代的优势和足以使人信服的理由。

  首先,早在1943年,由过鉴青作词、黄苇作曲后来成为新四军六师十八旅军歌的《你是游击兵团》中,一开头就是这样写的“阳澄湖畔,虞山(位于常熟市中心)之麓,三九年的严冬,三十六个伤兵病员高举共产党的旗帜……”很清楚地点明了抗日战争时期新四军活动频繁的区域范围,而今日沙家浜镇正是这一区域的中心地区。

  其次,当年《芦荡火种》的创作者曾经深入常熟县的横泾公社即今日沙家浜一带体验生活,收集素材。

  第三,《沙家浜》一剧中阿庆嫂有句台词说胡传魁要讨的新娘是“常熟城里有名的美人”,说明在作者心目中沙家浜应属常熟。

  第四,早在1970年11月,小说《铁道游击队》里队长刘洪的原型、时任苏州军分区司令员的刘金山慕名来到横泾公社,召集了部分党支部书记开座谈会,谈了开展革命传统教育的重要性,临行时他嘱咐当时的公社主要领导人“一定要把沙家浜建设好!”说明当时已有人认同“沙家浜”就在常熟县。几天以后,横泾公社就召开了“建设今日沙家浜”誓师大会。

  第五,1971年11月,横泾公社开设了“沙家浜革命传统陈列室”,展出征集到的革命文物。到1988年,陈列室改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展览馆”,以后又经过展馆扩建、展品扩充,更名为“沙家浜革命传统纪念馆”。

  第六,当年的新四军后方医院、印报所、修枪所以及留有战争创伤的弹壁洞、阻击敌寇的歼敌弄和擒敌处、打了胜仗后军民举行庆祝活动的庆功场等就在横泾的湖浜、龚浜、芦荡、曹浜等村。

  当然还可以举出更多的例子。这说明,沙家浜在常熟,不仅有充足的理由,也有无可争辩的事实。

  常熟读者 笪伟中 曹家俊 徐耀良

  相关链接>>>

  各界热议沙家浜正名

  本报10月18日刊登了读者史求实先生的来信《是给‘沙家浜’正名的时候了》,并开设专栏讨论,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反响。许多读者致电本报,就此话题发表意见。而苏州规划部门的工作人员也分析了两地合并管辖的可能性。

  今年刚刚参加工作的许先生在看了本报几天来的相关报道后,拨通了本报的热线电话。许先生说,对于他这代的年轻人来说,关于沙家浜的概念基本上都来自于影视作品和一些媒体的报道。以前以为很简单,没想到背后还有这么多故事。

  许先生说,从本报几天的讨论来看,不能简单地把京剧中的沙家浜和现实中的沙家浜之间划上等号。两者既有联系,也有区别。对于“正名”的问题,许先生认为应该,他表示,这样做更符合客观事实,对澄清一些历史事件也有帮助。

  而市民顾先生认为,类似于沙家浜这样的事在当前具有一定的典型意义。出于各种考虑,现在不少地方热衷于和历史名人名事相联系,借此推动当地旅游事业的发展,助力经济增长。这本是好事,无可厚非。但前提必须是实事求是。顾先生还表示,就现实情况来看,两地是否合并并不重要。关键是要在搞好经济工作的同时,告诉市民,当年完整的历史,了解真实情况,这一点最重要。

  昨天,本报记者致电苏州市规划局。该局一位工作人员表示,已经关注到本报正在开展的这场“沙家浜正名”大讨论,对于历史问题,他不好随便下结论,但“市民积极参与城市规划,是件好事”。该工作人员介绍说,苏州市的总体规划是苏州市城市建设、发展和管理的依据。涉及内容相当复杂,需要考虑众多的因素,不单是历史,还包括许多方面的内容。对于史求实先生的建议,这位工作人员表示,他们会进行考虑。至于具体的结果,需要进一步的研究。该工作人员对于本报读者积极参与城市建设规划予以了肯定,并希望有更多的市民关心城市建设。

  本报记者 严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