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文化产业机制创新之鉴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1日05:12 青岛新闻网-青岛日报

  “创意的时代已经来临”,这是美国从硅谷到华尔街的流行语;“资源有限,创意无限”,这是韩国喊出的口号;“创意关系国家兴亡”,这是日本打出的标语;力争成为华语世界的“创意之都”,这是新加坡和中国香港的发展目标;率先占领国内文化产业发展高地,这是上海、北京、深圳、杭州等城市跃跃欲试的焦点。青岛要完成“制造”向“创造”的跨越,到底需要在哪方面用足功力?

  市统计局的文化产业统计显示,2005年,青岛文化产业增加值达126.1亿元,同比增长24.1%。一系列横比数据同时表明,青岛仍以文化用品、设备及相关文化产品的生产、销售为主(文化产业“相关层”),在文化服务业(文化产业“核心层”与“外围层”)的发展尚不充分。

  “当我们在看到‘锋芒’时,也要居安思危地看到我们的羸弱之处。”一位业内人士发出这样的声音,“这有利于有的放矢地寻找差距,然后扬长避短地实现目标。”根据他的观点,青岛的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目前还无法进入国家第一梯队的“节点”就在于机制创新还有待进一步推进。

  不妨从一些城市的发展视角中管窥一二,聆听有关部门负责人、专家学者的真知灼见,探悉一条文化产业长足发展的破题之路。

  “他山之石”的“样板”之鉴

  放眼世界,创意产业的诞生地——英国的发展模式或许具有“样板间”意义。

  据了解,英国过去对新兴创意企业的支持相对很少,传统的支持途径——政府机构与银行对于创意驱动型企业能对经济作出的贡献表示怀疑。但是,2001年,英国创意产业筹划文件以事实数据为依据,对这种怀疑进行了有力还击,创意产业最终跻身于国家产业政策和战略规划之列。英国的地方层面作出呼应,各类专业组织逐步延宕出一套成熟的发展体系。

  市文化局产业处处长吴文明介绍说,10年之间,英国对创意产业的重视与支持如燎原之火扩散至英国各地,艺术机构与地方政府纷纷开展合作,创意产业发展服务局、文化产业发展推介中心等许多专业型组织应运而生。

  “这些专业组织重点是帮助创意产业部门实现发展,对创意企业在创业、融资、经营、人员培训等环节进行具体服务,而这正是文化创意产业长足发展的命脉。”吴文明以伦敦文化产业发展推介中心为例详细介绍说,该中心向创意企业或个人提供全方位服务,产业咨询、组织架构、战略规划、市场支持、融资指导、培训指导、相关信息的出版和传播,产业网络的建设,供应链和产业集群的发展等无所不包。政府机构与公共团体投入资金,英格兰艺术委员会、伦敦商业网络、欧盟的欧洲社会基金、地方网络基金、各区政府以及伦敦发展局等都是中心的资金来源。

  此外,据了解,该中心拥有一支能提供核心服务的专业队伍,包括创意产业商业指导员、信息协调员、合同管理员、信息与管理技术支持员、行政管理人员、培训与技能指导员、营销与活动筹划人员、创意产业起步指导员、融资管理员、创意数字顾问等,覆盖领域广泛,有需要的个人或企业可以直接向他们问询,寻求投资的最佳途径。

  极其缜密的配套体系催生了巨大的效益。2003年,英国首相战略小组指出,用就业和产出衡量,在伦敦,英国的第二大产业创意产业对经济发展的重要性已超过了第一大产业金融业。

  而这番宏韬伟略正是我们对文化产业希冀的图景。

  国内文化产业、创意产业的发展,北京、上海等城市无疑得风气之先。其机制创新具有示范意义,但“这仅是万里长征的第一步”。

  据了解,鉴于未来3年我国动漫市场110%以上的增长速度以及7000亿元的规模愿景,北京在数年资本的积累之上,又将出台36项扶持政策,分别从税收、财政、市场准入等各个方面为动漫产业的发展培植适宜的土壤。

  已有50家挂牌创意产业聚集区的上海同样在为实现“中国创意之城的样板间”而进行深层的机制创新。除了让创意园区享受税收奖励、政府贴租等“贵宾”待遇,为企业提供融资、法律担保、会计、知识产权保护等中介服务外,上海开始整合资源,以集聚之力推进文化创意产业的平台建设。

  市南区委主要领导曾多次赴上海考察创意产业的发展模式,据他们介绍,经过多年的探索实践,上海走过了一个从自发探索、引导支持到主动整合资源进而打造不同主题的文化创意产业集群的历程。

  紧随北京、上海之后,其他一些城市也开始“大刀阔斧”地发展文化产业。杭州、宁波、苏州等进行了改革,通过成立文广局来整合管理资源,实现管理权与运营权的分开,而深圳为增强文化产业的执行“话语权”,专门成立了文化产业发展局,统一协调全市的文化产业发展……

  上述城市在机构改革、颁布发展纲要等方面积极推进,其最终目的就是要为文化创意产业的发展创造健康、合理的机制环境。对文化创意产业充满期待的青岛同样蓄势而动。

  市南区激活创意经济的尝试

  一年来,创意产业在市南区开始萌芽。创意100产业园、“中联创意广场”、S127创意坊等显山露水。有专家指出,创意产业能在如此短的时间内略有声势,关键就在于决策层的观念到位以及相关政策机制、人事机制、奖励机制的配套出炉。

  对于发展创意产业,市南区有这样的详细规定:“本着‘一园一策’的原则,对园区建设给予适当支持;对入驻园区的创意企业,由区政府按照其上缴税收贡献率,连续3年给予适当支持;园区管委会为企业提供‘一站式’服务,帮助企业办理卫生、环保、技监、消防、城建、工商、税务等各项手续;帮助企业解决创意人才的后顾之忧,对海内外来创业、工作的重点创意人才,协助解决本人及配偶落户和子女入学、入托等问题”等。

  “这是根据市南区实际,为推进产业结构调整升级、转变经济增长方式、提高综合竞争力而做出的具有战略意义的科学决策,也是市南区寻求经济稳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选择。”市南区有关领导介绍说,按照“政府引导、政策扶持、企业运作、行业参与”的模式,越来越多的投资者开始将目光锁定市南区。

  “优良的自然环境、人文环境、生活环境、商务环境等积淀了市南区在青岛率先发展创意产业的潜能。而这些政策的推出就是要把零散的创意产业潜质‘化零为整’,合力隆起创意产业的发展高地。”一直关注青岛文化发展的宋文京认为,市南区发展创意产业恰逢其时,有关政策的推出将为其开足马力。目前,市南区希望打造最适合发展创意产业的区域之一,而目标直指“半岛文化创意产业核心区”。

  当然,有业内人士指出,青岛的创意产业还在起步阶段,与伦敦成熟的机制体系比照,相关配套政策还有一定距离,仍需进一步完善,但不容置疑的是,市南区的“开拓之举”将对青岛整个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的机制环境产生先期的示范意义。

  形成文化产业发展机制的探讨

  “创意产业一个很重要的特点就是跨界别、跨部门,创意产业不仅仅是文化部门在做,还包括广电、传媒乃至金融、商务部门等,这就需要打破很多传统的观念和做法。”香港大学文化政策研究中心总监、香港大学研究生堂主任许焯权的这句话“点中”了理顺机制的关键所在。

  北京社会科学院首都文化发展研究中心的沈望舒曾指出,在文化市场成熟度不够、文化产业尚无权威性很高的行业组织时,政府作为最大公共资源的管理者,其“政策”之手在文化产业的萌芽期举足轻重。

  曾参与创意100产业园策划的宋文京谈及这一问题深有感触。“对于投资者来说,利益的获取是永恒的目标。在他们看来,如果是政府规划的项目会具有长久性,因此投资热情就高涨。”现在人才的缺乏是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对此,他认为其“根”还在整个经济结构的调整,“市场的有效需求不足,具体来说,薪水待遇不高,磁场的磁性不高,人才流就不会在此汇集。因此在不愿为创意买单的环境里,政府应该以‘看得见的手’宏观引导消费观念并在形成市场需求方面给予一定的推力。”

  有创业者认为,“‘文化是闲情雅兴’的观念决定了文化还没有真正作为一种经济形态进入多数人的视野。正是在这种观念的束缚下,中国没有形成一个像电脑城、鞋城、服装城等一样的专业创意中心和集散基地,因此创意产业迟迟没有壮大起来。”

  当然,在探讨中,也有业内人士从长远发展的层面指出,文化经济、创意经济的发展需要一个高效率的投融资体系来对各个小型公司的创意能力有效评估,对商业化前景作出预测。而来自政策层面的直接扶持——税收优惠和土地优惠,在初级阶段确有成效,但从长远看,还需要借鉴伦敦的运作模式,从上到下建立起一套运作体系。

  “在经济结构调整的现阶段,青岛面临文化体制改革和机制创新的许多新任务、新课题,比如说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文化投融资体制、文化市场管理制度、文化产业的现代企业制度以及鼓励文化创新和创业的培育机制、对外文化贸易的促进机制、各类文化人才的开发机制等。”市委宣传部副部长、市文化局局长亢清泉认为,在这种背景下,从上而下创新机制是文化产业能够实现跨越式发展的必由之路。

  依循各方专家的观点和“先驱”城市的经验,机制体系基本包含以下元素:建立一个研究决策推出、推进机制创新的领导机构;成立类似于文化产业发展局的具体办事机构,全面协调、管理文化产业的发展;出台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从政策层面调动文化、工商、税务、财政、劳动保障、教育等部门的主动性;结合本地资源优势推出文化产业发展规划,从宏观布局上确定重点文化项目;建立文化产业发展基金,发挥金融系统的作用,形成投融资机制;增加文化产业统计体系的人力、物力、财力,以求为文化产业优弱势的分析提供强有力的科学依据;注重人才培养,建立培训学校或者在现有职业高校增加相关专业,在引进和培养专业人才的同时培养技能工人,从而形成“阶梯”状从业大军;建立文化产业发展研究中心,或利用高等院校、科研机构等资源,研究文化产业发展动向……

  有关专家指出,文化产业发展的机遇已经来临,青岛目前关键要尽快突破体制、机制的瓶颈,因地制宜地谋篇布局。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