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将军遗孀:我们家从不走后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1日09:57 信息时报

  

将军遗孀:我们家从不走后门
▲老红军邸民
将军遗孀:我们家从不走后门
刘文清将军生前曾获得多枚勋章。
将军遗孀:我们家从不走后门
已经去世的刘文清将军。(翻拍)
将军遗孀:我们家从不走后门
邸民年轻时的军装照。(翻拍) □本版撰文/ 时报特派记者 高江虹

  本版摄影/ 时报特派记者 萧嘉宁

  作为中国工农红军的圣地,陕西有着太多的革命故事。时至今日,这里仍然留下了

大批革命烈士及其家属。在西安市陕西军区兴庆路干休所,包括刘志丹遗孀在内的多名老将军及其家属一直住在这个院子里。此处是陕西军区(原兰州军区)最早兴建的一批干休所,它们被当地居民亲切地称为“将军院”。

  记者来到干休所里寻访革命先辈的故事,当地居民向记者推荐了一位特别的老太太。居民们告诉记者,她与丈夫都是很早就参加革命的老红军,她的家庭也是非常典型的革命家庭。

  将军战争中得

  绰号“刘聋子”

  邸民,87岁,老红军,1936年参加革命,山西岚县人,早期在岚县复救会参加革命。1937年,邸民进入贺龙的120师,成为一级看护员。邸民就是在那段当看护员的日子里,认识了后来的丈夫刘文清将军。

  刘文清将军也是一位开国元勋,1928年参加了革命。上世纪30年代,刘文清跟随徐向前的红四方面军从头到尾走完了艰苦的长征路。1955年,国家首次对我军在中国人民革命战争时期的有功人员授予勋章和奖章时,刘文清曾荣获三级八一勋章、三级独立自由勋章、三级解放勋章,1988年再获得二级红星功勋荣誉章。

  说起已故的丈夫,邸民神色中掩不住敬意和笑意。“呵呵,当时大家都叫他刘聋子”,她笑眯眯地告诉记者这个绰号是有来历的。1930年组建红军后,刘文清时任红四方面军的一名师长,在一次组织反围剿战斗中,刘文清率军冲锋在前。突然,敌人的炸弹密集地向进攻的部队袭来,一颗炸弹就掉在刘文清附近。地动山摇之后,刘文清完全被尘土覆盖,战士们以为师长中弹了,没想到过了一阵子,刘文清又摇摇晃晃地站了起来,身上受的伤不重,只是两耳落下严重的听觉障碍,很长一段时间内都听不清声音,影响了作战指挥。后经治疗,听力恢复了些,但仍然落下了后遗症,时常满耳轰鸣不断,困扰了老人近半辈子。

  邸民的大儿子刘旗告诉记者,父亲一家人很早就参加革命,并为革命贡献了全家人的生命。爷爷奶奶和五个叔伯都是在战争中牺牲的,仅两万五千里长征就牺牲了两个兄弟。大伯父则是在腿部受伤后,为了掩护红军转移,拉响手榴弹与敌人同归于尽。

  刘家饭桌传统

  常常忆苦思甜

  采访邸民的那天,几个儿子前来探视老人。邸老太太精神很不错,腰板特直,声音洪亮,只是腿有些蹒跚。

  邸民这辈子吃过很多苦,但最艰难的无疑是在革命期间。据老人回忆,那时候她们随着部队南征北战,历经千辛万苦,一路上穿不暖吃不饱。后来实在饿得不行了,大家把榆树叶子投进锅里煮烂了吃,有时为了加点咸味,只好把表面结了层硝的积水泥巴也搅和进锅里,那味道苦涩得老人现在都记忆犹新。

  这种苦涩的“饭菜”在解放后还经常出现在邸民家的饭桌上。作为革命家庭,邸民的教子方式颇为独特,为了让孩子们忆苦思甜,她隔一段时间就给孩子们做一顿“忆苦思甜饭”。邸民说,其实煮给孩子们吃的榆树叶已经比当年红军吃过的好很多了,“起码加了土豆,放了盐!当年我们哪有这些东西?”

  老太太的五个儿子无一例外都曾忆苦思甜。回想儿时的特殊经历,这些如今已年过半百的大男人露出欣慰的笑容。在他们看来,当年苦不堪言的教育正是成就他们坚韧性格的必须条件,因为吃过苦,所以日子再苦他们也不以为意了,如今他们反而感谢母亲的教诲。

  他们感慨地说起儿时穿的衣服,“老头子穿过的鞋子传给大儿子,大儿子穿不下了传给老二,老二传老三,一个传一个”,刘延安是邸老太的三儿子,他笑着说当鞋子穿到他脚下时,底子都磨穿了,老母亲缝缝补补将就了不到一年,这双鞋子终于“寿终正寝”了。小儿子刘月中想起了小时候他还穿过邸民的一双鞋子,两个鞋头处破了大窟窿,刚开始鞋大脚小还能遮掩肉色,后来长大了些,脚趾头便掩不住地从窟窿里冒出来。即使如此,老太太还是让他坚持穿到再也穿不下为止。

  “现在日子好了,但还是要艰苦、朴素!”老太太听着儿子们的诉说,再次强调道。

  将军送子参军

  首选艰苦环境

  除了榆树叶饭,刘家这样一个非常典型的革命家庭还始终让子女按照革命精神来要求自己,堂堂正正做人。“我们家从不走后门”,邸民颇为自豪地表示。对于这一点,刘家的几个孩子感触颇深。

  “父亲只要开一下口,我们都可以回到陕西来工作,但是父亲始终没有”,小儿子刘月中表示,尽管父亲是老将军,上世纪六七十年代很多部下就任高官掌握实权,如当时陕西军区司令是刘文清的旧部下,只要刘文清开口,刘家的五个儿子都很有可能在更轻松的环境里工作。然而刘文清认为自己是个老革命,于是他要求儿子去国家最需要的、也是最艰苦的地方。

  刘月中回忆道,读完中学找工作时,父亲与他进行了一次长谈,“父亲说我们家都是当兵出身的,你也去当兵吧。”他鼓励刘月中去宁夏当兵,当刘月中坐上军车,经过漫长的颠簸抵达服役兵营时,才发现父亲送他来的地方是宁夏最为艰苦的边防驻地,常年风沙不断,寸草不生,异常严寒。

  身为刘文清的妻子,邸民传承了丈夫的精神和习惯,其他子孙也逐渐感受到老太太的“无情”。目前与邸民住在一起的长孙和孙媳妇曾是西安人民大厦的职工,去年人民大厦被法国索菲特集团收购后,长孙和孙媳妇便下了岗。当时夫妇二人刚年过三十岁,小孩又在上幼儿园,生活负担一下子重了起来。

  长孙曾希望邸老太太同旧战友和旧部下说说情,转到别的国有企业工作。没想到邸民对两人说“时代发展了,有什么变化都是很自然的,你就必须再学习,跟上时代步伐。”老人说得很诚恳,但孙子不能理解,与老人闹了很长时间的情绪,直到最近才慢慢想通了,开始上夜校学习新的技能。

  弘扬长征精神

  老人永不言弃

  邸民对记者坦言,她也曾反思过自己的传统教育是否有可能害了孙子。据邸民讲,在她的孙辈中,老人带过的、直接教育过的,只有长孙一人,其他的孙子都不曾直接教育过。因此,这位长孙的性格也因此比其他孙子更加内向些。

  老太太也清楚地看到,自小被自己严厉教导的孙子人品完全没有问题,对社会的丑恶面能够抗拒,但与朋友、同学相比,明显没有他们适应社会。比如在下岗问题上,就一时转不过弯来。

  邸民的教子方式虽然在五个儿子中较能获得共鸣,但是孙辈的认知就有了一定的距离。邸民的孙女刘菲承认,自己并不常与老太太交流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尽管老太太很热衷讨论。虽然刘菲表示非常尊敬她的奶奶,认为奶奶的坚强令所有人尊敬,而且奶奶已经是一个非常前卫的老太太,她关心时事,也热心参与新潮流,只要年轻人不袒胸露背,糟蹋传统文化,她并不会看不惯年轻人的新潮行为。但刘菲始终认为,不同时代的人毕竟有不同的看法。她关心奶奶的身体,却无法与老人谈到一起。

  据悉,在下岗后,孙子曾不耐烦地对邸民说“你们那一套现在已经过时了,现在做什么都要讲关系,讲钱!”此话令老人震动不已。平日邸民就喜欢通过电视了解如今的社会变化,从那之后,老人经常与子孙交流思想,见到儿子就问工作情况,督促子女时刻记得奉公守法。老人始终认为,传统的革命教育会令子孙一代受益匪浅。

  在邸民看来,长征精神和革命精神的核心是拼搏不息、永不言败,这种精神在任何时期都不会过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