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广竹之乡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1日10:06 南方日报

  黄伟宗

  丙戌仲夏,烈日炎炎,进入“竹乡”广宁,在几位本地研竹专家导引下,漫游这里特有的竹海、竹山、竹园、竹河、竹路,一路赏竹、问竹,步步享受南竹之乡的美好风光,层层领悟广竹文化的内蕴奥秘,陶醉于竹天竹地之中,真有登上人间天上之感。

  位于县城附近的“竹海大观”风景区,可谓名正言顺的竹海。它沿着宽阔的绥江两岸河堤与群山而设,总长10里开外,宽至两岸山巅。步入竹林大道,宛若进入浓竹覆盖的巨大竹洞之中,竹行整齐,竹阴浓密,阳光穿竹而过,竹影摇曳,似群竹起舞,夹道相迎。换乘竹排飘流绥江河上,江中绿水,两岸绿竹,天、地、山、水共绿一色,令人心旷神怡。同游告诉我:广宁县竹林面积达108万亩,占全县面积80%,每个乡缜都有竹林,都是片连片、林连林,无边无际。

  我们转到城郊宝锭山度假山庄,只见在一座形似巨大宝锭的山上,丛丛片片的翠竹,依山层层生长,从山脚直至山顶,竹枝招展,竹叶飘摇,好似少女的柔发,顺风飘上云霄;翠竹的颜色也有层次,青绿、淡绿、黄绿,翠绿、深绿、墨绿,真可谓层林尽染,漫山绿透!我从中看出,如此多种绿,也当有多种竹。于是我问同游:广宁以什么为特色?答曰:主要特色是盛产青皮竹。这是价值高、用途广的竹类,在南方尤宜生长。广宁在全国竹乡中纬度最南,北回归线穿过,气候水土条件最宜种竹,世界竹类有400余种,广宁占有185种,将近一半。听这介绍,我即提出:既然广宁有自身特色的代表竹种,有代表广东种竹的自然条件,何不称广宁竹为广竹、称广宁为广竹之乡?同游皆赞此议。

  边走边议,不觉步入这山庄的君子园。君子者,是对梅、兰、菊、竹之美誉,因这四种植物有高雅品格,是中国诗画的主要题材。但此园还是以竹为主,漫步君子园中,迎面竹风阵阵,竹声唧唧,竹香扑鼻,竹气宜人,竹类繁多,千姿百态,既有普通的本地山竹、水竹、岸边竹,又有从外地、外国移植的进口竹,有极其罕见的实心竹,有价值极高的红宝石竹,有五颜六色的白竹、黑竹、赤竹、紫竹、橙竹、蓝竹,有方形竹、扁形竹、三角竹,有人间五味(甜、酸、苦、辣、咸)竹,有世界最大的形如水桶的巨龙竹,有世界最小的形如小草的铺地竹,真是无奇不有,蔚为大观,堪称万花筒似的天下竹园。经庄主揭秘,才知道该园不仅用传统技术移植外地、外国竹种,而且用现代最新的试管育种法培育出新的竹种。难怪广宁成为竹种的百花园,繁殖竹种之乡。这个特色和优势,也源自这里典型的南方自然条件。

  广宁竹林,多在县的主河道——绥江两岸,其他小河道也多是两岸竹林,从而形成有河必有竹、河岸皆竹林的独特的竹河景观。而广宁主要特产青皮竹,也有似河流之神态:生长极其迅速,一日可增数尺,尤其在夜间,简直可以听到其流水似的呼呼生长之声;它的根笋也像河流似的不断在土中延伸;它的枝干挺拔峭直,无横枝、不弯曲,有江河似的流畅感。这特色具有广味文化风格,即具有珠江文化(含岭南文化)的江海性、适应性、群体性、耿直性。同游告诉我:最能体现竹河景观的,是广宁所代表的悠久广竹文化源流。在我国古代诗词书画中,咏竹的作品层出不穷,李白、杜甫、白居易、韩愈、苏轼、郑板桥等唐宋名家都留下千古传诵的名篇,构成了源源不断的竹文化长河。苏轼《记岭南竹》云:“岭南人,当有愧于竹。食者竹笋,庇者竹瓦,载者竹筏,焚者竹薪,衣者竹皮,书者竹纸,履者竹鞋,真可谓一日不可无此君也耶。”从中可见岭南竹的多种功能,岭南人对竹的全面运用,岭南人的竹文化意识和实用性的文化观念,以及南竹文化的特点。值得高兴的是,此行还读到《广宁竹志》和《竹子文化论文集》,分别是我所见到的首部《竹志》和竹文化专论,现又在陆续出版《竹乡丛书》,可见竹文化长河,正在广宁长流,并正在发展为具有自身特色的广竹文化精神,在岭南大地上像春笋般处处生长节节高。

  傍晚,我们到全省唯独广宁才有的竹博物馆和长荣竹木工艺制品公司参观,我又发现了这里有许多有形和无形的竹路,包括:竹的历史之路、竹的加工之路、竹的销售之路。在博物馆,我亲眼看到了在广宁出土的春秋战国时期的青铜器竹刀,以及竹织六角眼图式盛器印迹,看到过去广宁竹以“正江竹篾”品牌,沿着海陆丝绸之路,远销国内西南、东北,以及海外欧美、东南亚的光辉历史;看到以竹子为原料而加工的途径和各式各样的产品,包括:造纸、家具、用具、工艺品、食品等等门类的产品,达数百种,这些竹产品远销欧美、日本、香港、东南亚、中东、非洲等30多个国家和地区。可见南竹的产路、销路,也都是条条通、路路通的。

  游览结束时,主人特设竹宴招待,笑言:赏竹饱了眼福、问竹饱了脑福,当以品竹而饱食福了。道道以竹笋制作的菜肴,清香诱人,味鲜淡雅,新奇而不失粤菜风味。主食是一盘汤面,软滑爽细,有似竹丝,同游交口称绝。主人此时才揭秘,广东省委书记张德江来广宁时,也曾称赞这细面是“广东第一面”。我冒昧补充:可再取名为“竹丝面”。内蕴是:以名显出广竹文味,又寓以丝绸之路之意。因为丝绸之路既是我国与海外通商之路,又是文化之路;广竹之丝路,不也是具有同样的作用和意义么?!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