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吴永良书画艺术座谈会摘要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3:43 今日早报

  吴永良书画艺术座谈会摘要

  2006年10月12日上午,吴永良书画艺术座谈会在潘天寿纪念馆举行。20余位著名画家、美术理论家及媒体记者参加了座谈会。卢炘、童中焘、杨成寅、孔仲起、刘国辉、卓鹤君、潘耀昌、周道明、陈向迅、杨桦林、王赞、毛建波、张志强、曹工化、任平、蒋跃、马锋辉、王平等以吴永良的书画艺术为中心话题,结合浙派人物画的传统与现状纷纷阐述了自

己的独特见解,观点鲜明,座谈气氛活跃。现将座谈会的摘要刊载如下,以飨读者。

  主持人:卢炘(中国美院教授)

  今天我们在潘天寿纪念馆召开这个座谈会,很高兴来了这么多的知名画家和理论家。吴永良老师十分谦虚,在画展前请大家聚聚听听意见,座谈一下这很有意义。

  我曾在1996年发表过关于吴永良的文章,题目是《一个追求纯真的艺术家》。现在回过头来看看,吴老师最大的优点就是“纯”字,他保持了纯真、热爱生活、热爱艺术、自立自强、一身正气。他毕业时因画鲁迅而成名,当时得到了老院长潘天寿的肯定。

  他从传统中出新,对中国画进行拓展,用画寄托他的精神世界,画了很多他想画的“理想人物”,如牧童、小女孩,甚至于在绘画技法上做了很大的尝试,这都给我们很大的启发。

  童中焘(中国美院教授)

  我和阿良(吴永良)是老同窗、老同事。这次看到他的画册很吃惊,也感到很惭愧。使我惭愧的有两个原因:第一、潘天寿先生曾说:“不做笨子孙、不做洋奴隶”,这始终是我的座右铭。想到前辈对我们的期望,我很惭愧,我们与他们的差距还很大。第二、与阿良的勤奋相比我很惭愧。他画画很拼命,下乡在等车的间隙他也拿出速写本来画。他既勤奋又聪明,基础好,有一套画人物的本领,可以从头画到脚,从脚画到头。这本速写集中有许多碳笔画(山水速写),有的比我们搞山水的人还来得好。

  现在画册出来了,内容丰富,许多姿态与众不同。有白描、有双钩、有重彩,表现方式很多,如《西泠九老》就有某种碑拓的感觉。他这么大年纪,花大精力对各种各样的形态进行探讨,我感到很不容易。

  杨成寅(中国美院教授)

  我与永良“亦师亦友”,对他的人品画品都比较了解。他的画“继往开来”,继承并发展了中国画的优秀传统。学习创作过程中“广取博收”,先是师承了前辈,后又化成了自己的东西,不是独学哪一位老师。

  他多专多能,工笔、意笔、肖像画都很传神;书法、素描、文章、理论都研究,艺术生命力很强。

  希望他能发挥出更多的艺术能力来。

  孔仲起(中国美院教授)

  吴永良的艺术创作特点:

  一、继承了浙江以潘天寿先生为首的老一辈艺术家,包括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等一个系统的中国画正宗传统精神。重视生活,表现生活,有社会使命感、责任感。

  二、对肖像画的研究,毕业作品鲁迅白描得到了好评,其原因是有中国画的优良传统“以形写神”。他崇拜鲁迅先生的耿直可谓由感而发,所以形神俱佳。

  三、画儿童题材的小品,体现出他的个性中的童真、童趣来。我特别欣赏。

  四、不断探索和吸收各方面的营养,包括西洋色彩和近代西方印象派大师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化入自己的画中。

  刘国辉(中国美院教授)

  吴永良先生确实画得好,而且有东西好讲。

  他画的成就和教学的勤恳都摆在那里,浙江当代人物画应该有他重重的一笔,他应该是最具有代表性的人物。

  李震坚、周昌谷、方增先,遵循潘天寿先生的教学主张,开始摸索用传统的技法表现当代的生活。三位先生几乎什么都画过,小品、领袖像、重大题材作品。当时已达到了一个高峰。那么吴永良先生继承了这个传统,用笔墨来表现各种各样的生活状态,画南洋,画民间习俗,前人没触及到的他触及到了,有成功,但也有不尽如人意的,还需要发展的,在这方面他给我们做了榜样,建立了一个高度,这和浙江的人物画传统一脉相承。

  人物画是一件艰难的事情,有许多问题需要解决,不仅仅是笔墨问题。吴永良的笔墨在当今人物画界是首屈一指的,真正好的笔墨是处处见笔,再大的画都一样,而且每一笔都经得起考验,经得起衡量的。

  吴永良先生的基础是厚实的,从画中能看出他各方面的修养,这么全面的人很适合做老师,祝你越画越好!

  卓鹤君(中国美院教授)

  吴永良有相当好的悟性和笔墨功底以及对中国画的认知,根底相当好。归纳中想到了“三心二意”:

  第一是“平常心”。平淡人生、直言不讳、坦荡做人。以平常心执笔画画,以画为生活的形式,以画为生活的乐趣。

  第二是“童心”。他有一颗顽皮的童心,他把童年趣事作为自己绘画的永恒题材。我感觉他平时画画的样子好像在斗蟋蟀。

  第三是“虔诚之心”。对伟人对艺术巨匠的崇敬之心,作品中看出一种敬仰的笔意。

  所谓“二意”。“一意”是吴永良先生是浙派人物画正宗二代的代表人物,从继承和发展上做了许多有益的贡献。

  另外“一意”是绘画人生提高到更高的人生境界,看到画册我体会到吴永良先生正进入到一个“童心至上”的境界当中。

  潘耀昌(上海大学美术学院教授)

  最近,我比较关注许多老师在国家法定年龄60岁退下来后的发展。今天我看到了吴永良先生的新画册,第一印象是他的作品很新,他画画的心很定,淡泊名利,有独立意识。他对中国的历史、文化、古代诗意有独立的思考,个人感受强烈,这是一个艺术家的优点。他把中国文化传播到南洋,强化中国画家的自我意识。这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

  20世纪搞西画的和搞国画的处在竞争状态中,搞西画的要证明外国人能搞的我也能搞。而中国画是我能做到的你们做不到。所以潘天寿先生提出要拉开距离,去掉西方化的东西,这点吴永良先生做到了。

  王赞(中国美院教授、国画系副主任)

  我们毕业创作和论文辅导是吴永良老师和刘国辉老师带的,后来刘老师去了德国,吴老师一直带我们毕业。老师的教育之恩和生活上对青年教师的关心我们心里永远感激。

  在教学方面,人物意笔白描的课程在现在国画系教学大纲中还在,这个课程的设置是当时吴永良老师确定下来的,在人物教学中实施,进行教学的。其意义和作用有相当重要的地位。吴老师提出意笔线描后,使学生从素描教学转入到中国画笔墨的认识过程中,这一环节很重要。

  杨桦林(中国美院教授、美术馆馆长)

  从美术史的角度讲,吴永良老师的绘画坚持了浙派人物的优良传统,包括造型、笔墨、章法。从美学角度来看,他建立了自己新的审美类型,提供了新的审美形象——可谓“自成一体”。

  另外,我认为吴老师还有很大的能量没有发挥出来,这表现在两个方面:一是人物画方面,整个修养、基础没有完全发挥出来,还藏有很大的能量;二是书法和山水写生方面也有许多可以放开手脚。应该更“忘我”,忘掉自己是一个人物画家。

  陈向迅(中国美院教授、国画系主任)

  刚才童中焘老师指出了当前学术上的问题。这样更能深刻体现吴永良老师在人物画教学上的成就,更觉得他以中国传统,包括传统的表现手法对人物进行研究的可贵。中国画系对他在教学上研究和实践的东西,有的进入了教学大纲,并在实施当中,有的还未好好运用。

  吴永良老师教过我们这班的意笔人物,所以我感觉到像他们这一代人非常重视因材施教,根据不同专业有不同的想法和做法,使我们受益匪浅。他能教到点子上,上课又很有责任心,又很轻松。随着时间的推移,我觉得在其中学到了许多东西,在我们学生心中,他永远是值得尊敬的好老师。

  毛建波(中国美院教授、研究生处处长)

  我们有这个机会交流是吴永良老师提供的,听听诸位先生的意见,来解读他的画,对提高自己的欣赏水平是有很大帮助的。

  一直十分欣赏吴老师的画,对他的艺术也崇仰已久。后来他去了新加坡,不能经常接触,对我们而言十分可惜。但正是由于这个原因,使我们有幸能在这次画展上看到吴老师的许多新作品。吴老师的画路广,并很有特点,在重大题材上章法好,在小品创作上有情趣,在彩墨画上图发展。我们期待有更多新作的涌现,这次画展应该是一个好的开端。

  缪宏波、钱永根、文远 整理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