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高考改革的几点回顾与思考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06:00 光明网
马长冰

  基础教育的成就举世瞩目,自有公论。而困扰基础教育几十年的办学指导思想,“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纠正“片追”),伴随的还有学生“减负”,克服偏科,应试教育等等,都是二十世纪八九十年代的重要改革课题。改革的项目有学校规章制度,以及教材改革、高考改革等等。纠正“片追”后来被“应试教育”取代,都有消极的一面,后来更多地使用正面的、引导性的“素质教育”。

  为了“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倾向”,1987年在北京师范大学的教育干部培训中心举办了“端正教育思想培训班”,全国各省市自治区分管基础教育的负责人都参加了。为期两周,国家教委主要领导和有关司局长亲自讲课,参加座谈,听取地方的看法和想法。与会者畅所欲言。培训班一句经典的话让大家记忆犹新:“大学闹事者多数是一年级学生,可见是中学没有教育好”。对于从事基础教育者来说,这是一次难得的会议。此后,只有关于高中会考问题,国家教委主要领导开了半天座谈会听取基础教育分管干部的意见。

  作为亲临第一线的实践者,对上又是观察员。上面的决策过程虽然是雾里看花,从实际结果看,也有几成体验。把自己的体验与思考写出来,或许有利于总结各项改革的经验教训,以利于实施素质教育见到实效。

  一、减少高考科目会减轻学生负担?

  高考科目从理科7门文科6门减少到5门,现在减少到“3+1”。

  初推“3+1”的时候,强调这是重大改革,综合不是简单的拼盘。人们的反映是,没有综合课程要考综合科目,是否仓促了一些。大概基础教育的“改革”总是要服从高招改革的需要,“3+1”很快就出台了,不过将综合科目作为拼盘过渡。牵一发而动全身,中学课程调整、教学计划随之而动。减少高考科目的好处是降低了高考的考试成本,留下的是:过早结束课程进入备考总复习,波及中学各年级的偏科趋于严重,而会考加高考捆绑式改革主要初衷之一:减轻学生课业负担,并未见效,有的地方更比以前加重。

  高考的每一个动作,基础教育无不闻风而动。高招主导了基础教育改革由此可见一斑,将基础教育整个纳入高招需要的轨道,这恐怕是诸多基础教育工作难解的症结。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关键问题没有找准,高招改革当然达不到“减负”的目的。

  二、高中会考会解决偏科问题?

  作为高招改革出台的高中会考,是由主管考试的部门而非主管基础教育的行政部门推行的,意在实行“高中会考加高考”的捆绑式改革,以为对所开设学科进行了会考,就可以在课业不偏科的前提下减少高考科目。为了将高中会考的试验结果在全国全面实行,主要领导做了大量说服工作,并采取了有力措施,如作为重大改革项目的行政行为要求各地最迟于1994年必须实行,改变一家推进为“三驾马车”(高教、基础教育行政主管部门和考试主管部门)共管的体制。可能有些地对会考有所反弹,再加上考试主管部门已经达到减少高考科目设置的目的,他们很快就从“三驾马车”中淡出。于是全国从1994年开始在全国范围实行,到1999年,是否实行会考即下放各省市自治区自决,全国不搞“一刀切”,实际上宣告会考同高考脱钩。虽然全国会考“一刀切”只有5年时间,其影响却是难以克服的。

  根据会考安排,高三上学期会考结束,名正言顺转入高考总复习,实际减少了授课时数。由于高考减少科目以及后来实行3+1,突出地区分了主课与副科,造成中学更严重的偏科现象。高中入学就存在明显的文理分科倾向,波及初中,“副科”只求60分成了许多师生的“共识”,这是始料不及的。

  会考本是国内早已有之,国外普遍有之,并非什么“改革”也非“创新”。福建省从1987年开始实行高中单科结业会考,是从规范教学管理,防止偏科,全面提高教学质量考虑的。可是推行“高考+高中会考”的时候,强调是重大改革,但是仅仅改革几年,好像也是用改革名义又同高考脱钩了,没有听说为脱钩给个说法,真弄的一头雾水。

  三、高考试题难度大才有区分度

  由于纠正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效果不能达到要求,在高考改革方

  面想了许多办法。其中,高考命题却未引起足够重视。主管考试部门主要考虑“择优”,命题要有区分度,就要提高难度系数。理由之一是:中学搞“题海战术”,我要绕过“题海”就要出“偏、难、怪”题目。从实际效果来看,多年的区分度是畸形的,以百分制折算,在40分左右,许多省市每一分有数千人,80分以上每个分数段(10分)数百人或数十人,出现招生“扎堆”现象并不鲜见。

  为了减轻学生过重课业负担,负责命题的权威部门承诺“遵循教学大纲”,后来加上一句“不拘泥于大纲”。不管如何承诺,每年都有超纲的题目,也有难度大的学科试题。总体上的评价是试题偏难,且波动大。于是中学又以“题海战术”应战,造成难度大战的循环,课业负担和“片追”岂不加码?

  四、提高升学率就会缓解“片面追求升学率”压力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曾经有一种看法,认为“片追”是由于升

  学率太低,升学压力太大所致。当时控制高校招生规模,要提高升学率只有控制普通高中规模才行。高中招生与高校招生比例多少为宜?是3:1(升学率50%)还是(3:1升学率33.3%)的辩论颇为激烈。主张2:1者是从保证高校生源质量着眼,主张2:1者认为提高升学率可以大大缓解“片追”压力。双方各有理据,难见分晓。

  1999年起,高校加速扩招,现在升学率达到70%,真奇妙,(3:1)对(2:1)之争,演绎出算术结果:(3:1):(2:1)=3:2,而“应试教育”未见缓解,也是辩论双方始料不及的。

  五、减少教材知识点,会减轻学生负担?

  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认为同内容过多,脱离实际有关,因此对

  教材进行了多次改革、调整。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期,面对学生课业负担过重而学校办学条件悬殊的情况,中学教材改革推出了甲种本和乙种本,后者主要面向农村。但是高考命题并未区分,因而选择乙种本的不多,也就是不了了之。

  后来进行教学大纲的改革,目的是减少知识量以求“减负”。据说各学科专家均强调各自学科的重要性,仅调整1节,课程内容有所减少,结构也有所调整,有的分出必学、选学等等。但是“减负”未见效果。

  于是又要求各地将知识点减少5%,其“减负”的实际效果是众所周知的。接下来再次修订教学大纲,不过改称“课程标准”。在部分省市试验。

  1999年第三次全教会之后,制定了《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这是一个很好的文件。据此制定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会不会走样是重要环节,有了教材多样化的改革,众多出版社争相参与,都要从中小学教材这块大蛋糕中分享利润。要使编出的教材能符合纲要要求,如何把握实在不易。

  对于教材内容,有经典语言曰:“现在中小学有用的东西没有学,学了的东西没有用”。这时期初中辍学现象颇严重,有人认为这句话是辍学的理论根据。

  学生负担过重,似乎主要不在知识点的增减,而主要在于掌握该知识点是作为基础教育的基本知识还是专业要求,以及评价试题的难度。我们存在的主要问题在于:教学要求偏高(倾向专业化),考试偏难。且在高考命题“偏、难、刁、怪”的引导下,使中小学师生不堪重负。我曾经有个比喻:用同样的工具,在同一地方相同的地质环境里,挖1立方米的圆柱形土坑,直径100CM与50CM、10CM,难度不同是显而易见的。所以知识面大小同要求高低,对学生来说,难度的关系是类似的。

  我在《高考何以闻悲声》、《做好“分数”文章推进素质教育》两文中对此已经有所阐述。

  六、考试出难题会使学生重视学科学习?

  农村初中考试成绩普遍很低,单科考试成绩及格率一般在40%左右,少数考得好的及格率60%左右,不少学科的考试,一个班没有几个人及格。尤其是所谓副科,出卷者(不一定是执教老师)有一种想法,认为题目难一点可以使考试不及格的学生重视该科学习,让学生感受该科的分量。其结果或许适得其反,学生失去学习兴趣,是厌学之始,几门功课厌学,后果就严重了。单科及格率低,多数学生成绩册上就会有不及格的“红灯”,许多学生会有多科不及格,也就有多个“红灯”。学生疲于奔命,他们觉得学习是一件苦差事,从“苦”学到厌学,以至于辍学。

  教学要求偏高,考试偏难,导致初中学生厌学,成了九十年代后期以来农村初中生辍学的主因,致使农村义务教育陷入困境。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