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看上去很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12:00 光明网
敖良飞

  5岁的时候我们在干什么?在那个时候我们没少跟同龄的孩子过家家,也没少跟着大哥哥大姐姐后面转悠、去捉泥鳅。再不就是坐在幼儿园的班里快乐的跟老师唱着儿歌,玩着老鹰捉小鸡、丢手绢等有意思的游戏。现在的5岁的小孩子们在干什么呢?“一周上三个培训班,5岁伢见到小提琴就哭”(长江商报10月17日B13版)

  报道中说周女士家庭对儿子亮亮期望值高,为了广泛培养其兴趣,每周把他送到多

个培训班。属于孩子的时间大大减少,慢慢孩子有了抵触情绪,到最后发展成甚至见到小提琴就哭。细细读来,多少令人不是滋味儿。亮亮的遭遇在今天看来只是众多孩子的一个典型的例子,他不是第一个,也肯定不是最后一个。

  可怜天下父母心。孩子的培养被异化成为了简单的培优和培训。只要看着电视报纸别人的孩子有什么特长,父母们立马劲头高涨,千方百计的为自己的孩子筹划未来,从怀孕就开始进行胎教,出生后又是听音乐,大点了培训班,上学后培优,家教…目的只有一个:期待着自己的娃也变成小小音乐家、小小画家等。这一切看上去很美!可是真的就这么的美吗?本来培养孩子的兴趣无可后非,但是真正可怕的就是家长们的急功近利,最终将这样一种培养单纯性的演变成了培训和培优,以为通过简单重复性的训练,孩子的兴趣就有了,接着成绩就有了,孩子的未来就有了保障了。可是事情的结果往往演变成可父母的一厢情愿,孩子产生了抵触情绪,严重点的孩子还会留下深刻的心理阴影。

  揠苗助长怎么回事我们基本上都知道。可是父母们为什么还是习惯于做适得其反的事情呢?仔细想来,大概可以归纳为如下原因。其一,父母喜欢过于为孩子设计未来,爱子女心切。源于传统思想的影响,父母们习惯于为子女计深远,总是希望孩子以后有出息,特长多,能够安逸的在社会中立足生活。而且越来越激烈的社会竞争让父母们意识到自己身上缺乏的东西所带来的遗憾一定要避免在孩子以后生活中重演,或者说自己丢失了东西要在孩子身上补回来。其二父母们的盲从心态。很多的父母并没有深刻的体会到对孩子培养孩子的意义,也没有掌握培养孩子的方法,看着电视报纸或者听说某人孩子如何如何培养结果怎么样好就依葫芦画瓢。每个孩子都是有各自特点的,结果就可想而知了。其三,父母们对于孩子心理理解的忽视。尽管父母们有着过来人的优势,但是好象很多人都忘记了自己在小时侯的一个心理需求,有时候尽管知道,却还是会以孩子小,不会记在心上的态度放任流于无形。在这一点上,父母需要自审。其四,父母忽视了与孩子的交流,拒绝了孩子个人化的权利,事实的结果是父母常常以监护人的身份凌驾于孩子的思想与行为之上,将孩子那些本该获得的快乐的童年时光一点点的碾碎。

  种田的人有一话:小麦和大麦混着种下去,苗长出来了,你不会那么早就知道是小麦还是大麦,只有长大了你才知道。换言之,孩子还小,你不可能知道他以后是音乐家还是科学家,所以还是不要太急于为孩子设计未来,一些培养兴趣的做法也要适可而止。因为有些设想看上去很美妙,但仅仅是看上去,更多的时候做起来是毫无美感,甚至于病态的。

  家长也可以想一想,跟我们的孩子换个位置,每周去上三个培训班,看你们是否受得了。所以还是请各位做父母的高抬贵手,给我们未来的希望多点快乐的童年时光。孩子们以后要走的路还长,不要出于一番苦心经营的好意到最后反而剥夺掉了他们的权利,留下无法挽回的遗憾。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