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羊城晚报10年前“重走长征路”,今年推出“长征十讲”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2日14:30 金羊网-羊城晚报

  独辟蹊径再领风骚

  本报记者胡军

  一个伟大的字眼—长征,把广大读者和主流媒体连结在一起。连日来,羊城晚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系列报道——《长征十讲》再次在社会上形成舆论强势。

  10年前重走长征路

  10年前,在红军长征胜利60周年之际,《羊城晚报》与广州军区《战士报》合作,选派23名记者组成多个采访小分队,经历了一次“长征”。“重走长征路”历时近半年,沿途经过8个省,用210篇报道,重解长征厚重的历史。

  “重走长征路”还催生出一场声势浩大的“播火者行动”。在爱心人士的鼎力资助下,本报牵头在长征路上援建了5所希望小学,改造了3所贫困学校,还建起了2个女童班。

  当年“重走长征路”的系列报道好评如潮。活动结束后,甘肃省委宣传部组织了专场庆祝晚会;国家新闻出版署盛赞本报“重走长征路”是“历史和现实的结合,读者与传媒的结合,传递信息和组织活动的结合,在沟通沿海和内地上,给各报提供了很好的经验”;中宣部高度评价“覆盖面广、内容丰富、主题鲜明、意义深远、反响强烈、社会效果好”。

  今年独辟蹊径讲长征

  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媒体对长征的报道再次热闹起来。在长征路上,各种各样的“重走”活动如火如荼。本报也在思考一个问题:有了十年前“重走长征路”的积累,我们还应怎样去解读那段历史?

  本报的“长征”,正是在这样的思考中开始的。这一次,本报独辟蹊径,没有选择“重走长征路”,而是经过近两个月的精心策划,记者兵分十路,分赴北京、江西、四川等地,采访了数十位研究长征的专家学者和健在的老红军,通过专家理性的解读,配上长征亲历者的回忆,推出一组气势恢宏的《长征十讲》。这组报道分别以“血色征途”、“斩关夺隘”、“战地黄花”、“薪火相传”等为题,从长征地理、军事、人物、生活、情感等十个角度进行解读,为读者呈现了一个全方位、新视野、立体化的长征。

  之所以精心筹备这组稿件,只想说明一个道理:历史,不管史料是如何的丰富,总是因为时间流逝产生的距离而充满了神秘感。随着当事人的渐渐消失,一代代人之间的代沟不断扩大,历史,越来越显神秘和不可理解。作为媒体,有责任让不同年龄层次的人重新认识长征。

  此举得到了受访专家学者的一致赞同。他们不仅在百忙之中接受访问,并把自己研究几十年的最新成果与读者分享,而且一再呼吁媒体有责任还原历史的真实,弘扬万古不朽的长征精神。尤让我们感动的是,在本报即将推出专题报道之际,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刘华清,欣然为本报专题报道题字———长征十讲。

  长征“大书”润物细无声

  与十年前“重走长征路”引起轰动一样,《长征十讲》在社会上再次产生巨大反响。江门市读者李仕勤来电说,今年是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各媒体都推出了纪念报道。《羊城晚报》的纪念专题独树一帜,与专家的风云对话,不仅仅是形式的创新,更是内容的升华,读来很受启迪。

  “既有专家学者理性的解读,又有长征亲历者感性的叙述,还有鲜为人知的史料秘话,《长征十讲》十分耐读!”广州某中学历史教师董先生说,班上的学生一连几天都拿着《长征十讲》的报道和老师讨论长征。不少学生反映,这组报道让他们读懂了长征。

  长征,这本“大书”正变得越来越厚。通过专家的思考、提炼和创新,通过媒体的记录、传播和弘扬,给读者带来智慧的启迪和精神的享受。有道是:润物细无声!

  (侯颖/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