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产:用模式提升水平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4日12:07 中国西藏新闻网

  何汐

  ◆自然农业小农经济农牧业发展受到束缚

  “十五”期间,西藏形成了多元化的农牧民增收新格局,农牧民人均收入连续保持了两位数的增长,去年达到了2087元,比2000年增长56%。西藏农牧厅厅长坚参在肯定成绩

的同时,也没有回避问题。他认为,西藏农牧业的发展相比内地发达省市,产出率低、贡献率低、商品化程度低。

  有调查显示:2005年,拉萨市生产鲜奶仅4000吨左右,缺口约4万吨;屠宰生猪4.1万头,外来生猪就占3.2万头;调入禽类产品1.4万吨,占市场的份额为80%-90%。

  针对这一现象,中组部、团中央博士服务团藏分团团长徐向明分析,这是由于西藏畜产品季节性供应不均衡造成的。农牧民观念陈旧,惜杀惜售的观念仍普遍存在,商品意识淡薄,饲养管理方式粗放,良种普及率低,畜种退化趋势明显,畜牧业发展尚处在小农经济的水平。他认为,西藏的传统畜牧业发展到了极限,如果不改变这种状况,一产难以支撑经济社会快速发展的需要。

  养殖业如此,种植业同样面临自然农业的束缚。区农牧厅副厅长觉阿泽仁说,西藏农牧业劳动力受教育程度普遍偏低,农业生产长期处在自然农业的状态下,靠天吃饭的现象普遍存在。

  自治区第七次党代会的报告中提出,要促进一产从广种薄收向优质高效转变,从原始饲养向现代经营转变,从自然增长向集约发展转变,全面提高农牧业综合生产能力。

  ◆区域化专业化龙头企业带动是关键

  林周县农牧民格桑今年吃了定心丸。他所养的600只鸭子全部被成都丰丰食品有限公司收购,半年时间赚了4000元。

  成都丰丰食品有限公司是西南地区最大的禽类加工龙头企业。2004年该公司在林周县投资3000万元建设种鸭基地和禽类加工基地。同时,技术承包、防疫、农牧民驻点培训、鸭苗供应、饲料垫付、示范户建设、示范基地建设等相关环节步步跟进。短短两年时间,林周县的养鸭农户从开始时的30户增长到现在的600户,人均年收入达2200元。

  林周县农牧局介,刚开始,全县只有两个村的30户农牧民养鸭子。当看到企业帮扶到位,诚实守信,鸭子不愁销路,效益摸得着,很多农牧民跑到乡政府申请养鸭子。

  去年,全县已有3个乡9个村的600余户养起了鸭子。在同处全国主要牧区的内蒙古,蒙牛乳业(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在林县等地建设奶牛养殖基地,三年时间发展养牛户5000户,增加奶牛8000头。当地老百姓的每头牛年创收达3000元———5000元,该集团每年上缴当地政府税收3200万元。

  西藏龙湖实业有限公司是西藏农牧业产业化经营国家级龙头企业,该企业在曲水、达孜等5个县建成了8个万亩青稞生产基地,对青稞进行研发和深加工,开发出了青稞营养粉、青稞面条等7个系列产品,去年公年产值达2000万元。

  公司负责人说,公司生产的青稞系列产品在农交会上很受欢迎,西藏的特色产品在内地潜力很大。

  羊达乡的农民达娃说,由于推行“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实行订单农业,每公斤青稞收购价比市场上高出10%-15%。

  事实说明,农牧产品加工企业与农牧民有着天然的“血缘”关系、地缘关系和利益关系,通过龙头企业与农牧民的对接,将一、二、三产业有机结起来,使资金、技术、人才、信息等生产要素由工业引入农业,完全能实现农牧民增收、企业盈利的双赢格局。

  区乡企局局长卜龙认为,西藏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数量少,规模小,实力不够雄厚,支农、建农、带农的作用和社会贡献还不突出。“十一五”期间,西藏将建成乡镇企业和龙头企业工业集中区4个,自治区级农牧业产业化经营龙头企业力争达到20家,形成一批有高原特色的产业和名牌产品,以此推动农牧业快速、健康发展。

  ◆特色农业品牌农业增加附加值是目标

  米林农场的苹果在湖南、湖北的市场卖到了12元一斤。米林农场的水果为什么那么值钱呢?场长杨荣朗认为,是品牌使他们的产品产生了高附加值。他为米林农场的水果注册了“嘎玛”商标,农场的水果打着这个品牌在湖南、湖北供不应求,内地销售商抢着要订货,而且要求在成熟期每天保证20吨的供应量。

  农场的大边巴说:“没有‘嘎玛牌’前,苹果往往在八一镇处理给水果商贩,最高只卖到3.5一斤。现在不一样了,经销们把车子开到农场里来抢购,苹果一下树就是6元一斤,这个品牌真管用!”

  杨荣朗说,内蒙古、新疆等地的经验已经说明,西藏应立足高原资源优势,开发一批具有高原特色的名、优、特产品,实施品牌战略,快速提高农牧产品附加值,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山东省寿光市是品牌农业的典型。该市围绕打造“寿光蔬菜”品牌,每年在全市举办蔬菜标准化生产培训班,180名农民成为“农民科技专家”。短短两年时间,该市开发了绿色蔬菜系列近11个品种,打着“寿光牌”远销韩国、日本等地。普通的蔬菜产生了高附加值。

  品牌农业是一个广义的概念,是植于土地和自然资源的包括水产、林业、加工、观光等在内的创造型农业的代名词。品牌农业的发展往往不是在地价和工资很高的城市附近,而是在拥有低廉地价和劳动力的偏远地区。

  那曲县罗玛镇奶制品厂的巴桑通过算账觉得还是产品深加工划算。他说,过去10斤鲜奶未加工能卖20元,深加工后能卖70元,现在改进内外包装,提高了卫生质量,10斤鲜奶加工后能卖130元。厂长达娃一脸兴奋:“张庆黎书记在调研时告诉我们,光打开销路还不够,关键要进行深加工,在提高产品附加值上下功夫,依托青藏铁路,打出品牌,创造更大的效益。”

  “十一五”期间,西藏将扎实抓好藏东北牦牛产业带、藏西北绒山羊产业带、藏中奶牛产业带、藏中北草地型绵羊产业带建设,把“小的做大、特的做优、大的做强”,形成一批具有影响力和支撑力的高名优特产品。品牌农业、特色农业为西藏农牧经济的发展指明了方向,专业合作经济组织等适合现代农业发展的模式则是西藏当前农牧经济进入新阶段的一个良好选择。

  ◆中介组织合作模式解小农经济与市场之间的矛盾

  “米林农场是西藏农业发展的一个趋势”,这是张庆黎对米林农场作出的批示。米林农场为什么取得了成功呢?有关人士认为,米林农场打破了一家一户单打独斗、各自为阵的小农经济模式,形成了统一规划、规范管理的现代化农业模式。

  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在农业产业化生产中起着重要作用。广州市白云区水源村,发展红葱种植,实现了专业化生产和规模化经营。该村2004年成立了红葱协会,发会200多人,实“司+协会+农户”的产业发展模式。协会除统一开展技术指导外,还积极推广绿色产品,创建统一的品牌,提高产品的市场竞争力,年产值达到了2300多万元。农村专业协会组织增强了经济发展的动力和活力。

  西藏一些地方的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在农牧业产业化经营中也初显成效。山南地区建成2000亩的优质大蒜生产基地,农牧民自发组成经济合作组织,统一大蒜的生产、销售。今年共生产优质大蒜1280吨,纯利润达到560万元,受益群众达656户,户均增收8545元。

  这些中介组织和合作组织在农牧业产业化中扮演着“红娘”角色,通过上下协调,有效解决了千家万户小规模经营与千变万化大市场之间的矛盾。

  区农牧厅介绍,“十一五”期间,西藏将坚持用现代工业的理念经营农业,用产业开的理念搞活农牧经济,使农牧区经济结构从浅层调整向深层调整推进,农牧业生产从传统粗放型向现代集约型发展。随着青藏铁路的通和交通讯等基础设施的完善,西藏第一产业将迎来更好的发展前景。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