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磨剪刀的吆喝惊醒了城市记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5日15:39 云网

  秋日的午后,小区里突然响起一阵吆喝声:“削刀——磨剪刀!”

  有居民拿出锈蚀多年、一直“赋闲”的菜刀,问:“这些年,你们都到哪去了?”磨刀师傅说,市区没有生意,现在一般都去郊区农村。

  更多的居民围在一旁只是看热闹,他们已经习惯“菜刀剪刀钝了锈了、实在不能用

了就买新的”。家中虽没了要磨的菜刀,这吆喝声却让他们一惊:我们离“过去”是不是越来越远了?各种各样的挑担师傅一来到弄堂小区里,大家就跑出来聚在一起的日子已经过去多久了?

  城市每天都在发生着变化,不断有新事物出现,也不断有旧事物消亡。那逝去的事物构成了记忆中的“过去”。看那几乎每天都在发生的万千变幻:市区上空的电线“蜘蛛网”空中“蒸发”,转入地下;市内公交、轮渡月票,经历几十载风雨后面临取消……这些逝去,有时让我们欣喜,有时让我们感伤,有时则欣喜与感伤交错。

  有的事物来了又去,还有的事物去了又来。如此反复,有时让我们看见城市舒适和文明程度的不断升华,有时让我们感慨先进理念面对现实的些许遗憾。这边,银行营业厅内,随着低柜台、叫号机、等候椅的使用,过去大力宣传推广的“一米线”正在悄然消失;那边,某市一家“期待校舍与社区环境融为一体”的“无围墙”学校,基于安全和秩序的考虑,被迫建起围墙。

  老子《道德经》中早有“有无相生”的说法,但在这“有无相生”间,城市该留下什么?

  很欣喜在报刊上常能看到下面这样的报道:北京什刹海地区,老胡同里“长”出了新的四合院,居民们高兴地说“院子的味道回来了”;南京,设立历史文化地名保护名单,进入名单的老地名将力保在城市发展、改建过程中“永不消失”;杭州创建文化遗产数据库,将全市的民间艺人、民间艺术社团、民间艺术之乡(村)造册追踪保护;上海已将苏州河边一些原本准备拆迁的老厂房保护下来,改造为艺术场馆,如今又有著名建筑设计师登琨艳呼吁将杨浦区的工业基地保护下来,因为“它是中国现代文明的开始”……

  作出此种呼吁的,岂止登琨艳一人,又岂止在杨浦一处。

  在大江南北的不同地方,“为城市多保存一点记忆”的呼声一直未断。专家们说,这“记忆”不能只存在于你我的脑海和书本、画册、银幕上,而应让子孙后代还能来到它们面前,能“记”能“忆”。

  突然觉得,这一声声呼吁,就如那飘荡在小区上空的一阵阵吆喝。“磨剪刀”的吆喝声,唤起了居民们对过往闲适静谧聚居生活的追忆。那么,这关于城市的吆喝声,能否惊醒你我,惊醒更多人?

  余荣华

  责任编辑:一丁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