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历史的真实无损长征的光芒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15:50 浙江在线

  “长征”的灵魂切入“新长征”的道路。10月22日,纪念红军长征胜利70周年大会在北京举行(10月22日新华社电)。念想的日子,飞扬的思绪。书店在醒目的位置,码着一大批新出版的长征书籍,它们记录了“史诗抒写的诗史”,《红军》与《红军长征记》是其中独特的两本,前者形式新颖,后者内容原始,在我看来,都不可不读。

  《红军长征记》又名《二万五千里》,原是毛泽东1936年号召编写的一部长征“当

下回忆录”。到1936年10月底,共征集到稿件200余篇,50多万字,由名作家丁玲等人负责编辑加工,于1937年2月选定110篇,30多万字,装订成上下两册,抄写了20份,后因抗日形势的发展等原因,延迟到1942年11月才作为内部资料在延安印发。今天,解放军文艺出版社以《红军长征记》这个原书名重版了这本书,重现了最本初的记录;在书的封面上印着:“60年后,美国哈佛大学燕京图书馆发现孤本《红军长征记》。由朱德亲笔签名,受赠人埃德加·斯诺”。

  当时的记忆与后来的回忆,有那么大的不同。《红军长征记》极为珍贵,因为那是历史上最早、最真实、最质朴、最具文化特色的纪实文学作品。但《红军长征记》的出版史折射出了时代的风云变幻:1954年,中宣部党史资料室将其更名为《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在内部发行的《党史资料》上分三期发表;但这一次刊印的变化不小,删掉了何涤宙的《遵义日记》、李月波的《我失联络》、莫休的《一天》等5篇。1955年,人民出版社在出版了选本《中国工农红军第一方面军长征记》,只收了51篇,《遵义日记》等5篇同样被剔除在外。而令人欣喜的是,今天,2006年的版本,以全貌展示于读者眼前,让我们看到了《遵义日记》这样的“另类”篇章的风采。

  《遵义日记》(见《红军长征记》130页)详细写了作者在遵义的10天,既写到去学校进行革命宣传,也写到红军干部和遵义学生打篮球比赛,以及开同乐晚会、看女学生唱歌跳舞。遵义是贵州省第二大城,也是红军长征中占领的惟一的中等城市,那10天过的是“城里人”的日子,确实是比较轻松愉快的;至于“遵义会议”则是高层的事,下头不甚了了。作者侧重写了干部团(红军大学)的几个红军干部常常去饭店点菜吃饭——辣子鸡丁大受欢迎;而店主因生意太好,将辣子鸡丁的质与量都越做越差。作者还写到,将打土豪获得、组织分配的一件皮袍送去裁缝店改做皮大衣,而裁缝偷工减料贪小利,“剥削得我大衣穿不成”,惹得一肚子气。

  这是充满生活气息的篇章,真实真切,要知道当年的红军将士多为二十几岁的年轻人,全身活力四溢。他们并不是在两万五千里路程中统统都是“吃草根、啃树皮”。《遵义日记》展示的是历史真实,而写掉队的《我失联络》(见《红军长征记》137页)、写再占遵义城的《一天》(见《红军长征记》166页)同样真切得纤毫毕现。这种描述尽管与“典范叙述”很不相同,但它无损于长征的光芒、红军的伟岸。而上世纪50年代,狭隘的宣传思维显然在这样的篇章前面“大吃一惊”,“删除”成了第一选择。

  把历史的一种真实删除之后,余下的真实偏偏会给人以“不真实”的感觉,这样的结果大约是删除者所没有想到的。不久前曾见过一篇文章,说的是对红军过草地啃皮带吃皮鞋的“质疑”,认为那是夸大其辞的“宣传”,理由很简单:那么穷苦的红军,怎么可能穿着皮鞋、束着皮带行军?年轻的作者显然是以自己花千儿八百所买的、亮铮铮的皮鞋来想象红军的“皮鞋”了。

  还原历史,就是还原真实。在《红军1934-1936》一书中,同样有着对一些历史细节的还原性追寻。在这本图文并茂、非常时尚漂亮的书中,也收了《遵义日记》中的一小篇,展现了生动的“布尔乔亚生活”;但给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对“飞夺泸定桥”的细节追究,这个很有意思的细节就是:22位红军勇士,是攀着铁索向对岸攻击随后铺上门板,还是在铁索上边铺门板边射击前进?

  在我们看到的影视作品里、在我们读过的小学课本里,无一例外都是勇士们攀着那光溜溜的13根铁索勇敢前进,这是真正的“大渡桥横铁索寒”,这样能充分体现红军战士的英勇;而《红军1934-1936》一书中说:“实际并非如此”(见该书第148页)。其例证是聂荣臻的记述:突击队“冒着东岸敌人的火力封锁,在铁索桥上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我查阅了聂荣臻的回忆录,原文是:“当天下午四时,在对岸敌人的火力封锁下,一边在铁索桥上铺门板,一边匍匐射击前进。是这样奇绝惊险地夺取泸定桥的。”(见1983年9月出版的《中共党史资料》第5辑第126页)即使是“边铺门板边匍匐射击前进”,在聂荣臻看来也是“奇绝惊险”的。

  现在,无法给飞夺泸定桥时“先攀铁索还是先铺门板”下个定论。从感情上说,我更愿意接受“先攀铁索后铺门板”;从科学上讲,似乎应该是“先铺门板然后匍匐射击前进”。希望有军史专家给个完备详尽的研究结果,让历史真实更加清晰地呈现出来。《红军1934-1936》编者师永刚将该书定位为“历史新概念书”,当然不是指“解构历史真实”换来“历史新概念”,而是说红色题材图书在形态上也走时尚先锋路线。

  《红军1934-1936》是多角度阐释长征的“新鲜读品”,其新锐视角体现在编者“学术+先锋概念+设计+大历史观+八零后视角+畅销+视像……”的理念上。而将“古老”原汁原味地再现,又是一种新的时尚。从这个意义上说,描述长征当时记忆的《红军长征记》的全貌重现,真的是一种让时代欢欣鼓舞的时尚。


作者: 徐迅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