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为何总有人对“北大牌”伪命题耿耿于怀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6日16:21 国际在线

  作者:赵世峰

  今年刚从北大光华管理学院金融系毕业的男生高健,在北大三角地摆出招牌招揽“陪聊”生意。高健称,因为一些用人单位不守信用,自己毕业近半年仍未找到合适的工作,无奈之下才想出这一招数。对此,北大光华管理学院相关负责人称,他们的学生找工作不成问题,2002级毕业本科生平均年薪达17万元。(10月26日新京报)

  在某种“焦躁”、功利而微妙的情绪化社会生态中,类似“北大”、名校、“高材生”与卖肉、串糖葫芦、“陪聊”的邂逅或“亲密接触”,注定会掀起一波波舆论、社会风浪。且让人诧异的是,不同的群体往往会习惯性地从中发掘出“理论性”沸点,比如批评者、“忧患人士”往往能见微知著,无比动情地反思起现行教育制度的缺憾、不足甚至是滞后;而学生、家长群体则往往将思虑的“标枪”投向某些企业(乃至社会)的用人择才观,最有趣的是公共舆论和社会情绪,似乎“宿命”般地将“北大”、“高材生”与卖肉、串糖葫芦、“陪聊”之间,视作了王子与灰姑娘似的另类传奇,叹息、质疑、惊讶不绝如缕。

  与此相映成趣的是,居于“风暴中心”的当事者,常常不自觉地以各种说辞和行为,来努力“捍卫”自己身上的符号式晕轮。比如此新闻中的高同学,始终述说的主题便是现实就业环境、氛围(以招聘方的录用态度、程序为代表)的“不合理”、不规范、非完美;而校方呢,更是以颇有趣的方式进行自我辩护,甚至不惜翻出历史纪录中的就业成绩单,以佐证该类事件的极端“偶然性”,和自己“名校”、“名系”身份的无愧与不虚。在看似由四面八方而来、思想、情绪表达千头万绪的这一事件链中,其实有一个隐秘的精神和价值依归才是最关键和敏感的。那便是,在我们的社会生活中长久“阴魂不散”的尊卑层阶观与身份三六九等认识论。

  “名校”、“高材生”与卖肉、串糖葫芦、“陪聊”之间的路径指向,真的便是“天生对立”与永远不可调和的吗?或许,域外的他山之石,可以给我们若干启思。在“贵”为世界顶级名校的哈佛毕业生中,从事出租车司机、营销员、服务人员等在我们看来草根得近乎低微的职业者,绝不在少数,而他们与他们的故事在大洋彼岸却很难成为什么新闻。原因无他,大学可以有暂时性的排名之分、“著名”与“非著名”之别,但它某一层面的技术性区别(局限性显而易见)却永远无法改变和左右整个社会意识形态的平等谱系。因之,一个出租车司机在哪怕当任总统面前,也绝不会感到矮人三分。至于那些在我们看来高高在上的重量级政界人物,有着“糖葫芦”式流动经历的亦极为常见。比如前美国众议长金里奇,卸任后便在一家并不显赫的公司从事推销工作,而英国前首相梅杰,淡出政坛后长期客串体育解说顾问。没有人会为此议论或惊讶,因为他们所走的本是一条已成社会基本共识的价值之路:“从平等中来,到平等中去”。

  反躬自省,真的很为“北大牌”、“糖葫芦化”、“陪聊化”这样的伪价值命题感到遗憾和悲哀,因为它意味着社会的尊卑贵贱秩序、价值观是何等偏执与顽固!一种职业选择其实就是一段自我主导的生活影像,它关乎人生、生命意趣的个性化诠释和演绎,但却难以也不应承负扭曲、等级化的虚伪世俗性顾盼。

  社会“生理”躯体的不平等、不公正可以制度化的改良、革新形式得以矫正,怕就怕的是,整个社会基础价值观、思想大脑的每一毛孔,都在散发着虚荣、浮华的惰性气息。

  

  审稿:蒋丽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