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农民工市民化需迈三道坎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0:00 红网

  虽然生活条件普遍较差,劳动强度大,社会保障差,文化娱乐少,但多数农民工仍然认可目前在城市的生存现状,对未来生活充满希望,55.14%的农民工设想未来在城市发展、定居。国家统计局今天发布的一项调查结果中这样说。(10月26日《中国青年报》)

  目前国内大中城市大约有2亿农民工,他们为城市做出了很大贡献,但是始终游离于城乡之间,一直未在城市落地生根。其实,长期以来,有很大数目的农民工都梦想着成为城

市的“新一代市民”,无疑国家统计局这项调查报告印证了这一点。

  国际经验发展表明,现代化必须意味着大多数农业人口转移至非农产业和大多数农村人口定居在城市。无论是出于经济发展还是维护社会公平的考量,有55.14%的农民工希望成为城市的市民,这绝不是份外要求,而是他们应得的权利。然而时至今日,我们的国家和政府没有制度政策的通盘考虑,仍未确立如何让农民工融入城市的基本理念和做法,而且还存在着一些不着边际的杂音和观点。在笔者看来,要想让农民有步骤地涌进城市,真正成为城市的新成员,需突破观念、制度和农民工自身素质三道坎。

  观念问题。近年来,由于对农民工看法的不客观性,以及城乡二元户籍制度安排所确定的身份区别,造成了城市市民包括城市的管理者,对农民工存在观念上的偏见和和行为上的歧视,甚至于不断出现农民工被“妖魔化”的现象。尽管中央政府出台的一系列政策,来保障农民工在城市工作的各项权利,但是由于我国实行是分级管理体制,地方政府与中央政府在对待农民工就业、子女教育和社会保障等方面存在着分歧,因为,地方政府在制定和出台政策时,往往站在地方自身利益的角度,出于代表城市市民本位利益的考虑,时常出台排斥和阻止农民工进城的“土政策”。

  制度阻力。农民工市民化的制度阻力突出表现在滞后的农村土地承包制度、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度和难以操作的城市公共财政三个方面。首先,从现实来讲,农村实行承包制度存在不少缺陷和不足,主要表现在缺乏流动性和经营权转让权,致使农民缺乏退出土地和农业的市场机制,这是农民工难以成为城市市民的重要障碍;二是,城乡分割的劳动力市场制度,使进城农民工只能通过次属的劳动力市场,寻觅那些工作稳定性差、收入低、劳动强度大、无福利和无保障等边缘性职业和岗位,因此,农民工难以进入城市正规体制之内,实现与城市主流社会的融合;第三,城市公共财政很难把农民工纳入其中。在科学合理的税收和公共财政体系下,不存在城市政府缺少向农民工提供公共服务费用的问题。然而,在现实情况中,由于农民工在收入、住所和居住时间等方面,难一管理,缺乏实际操作性,所以,政府提供的公共服务,如义务教育、公共卫生、廉租屋、基本社会保障和救助等,很难把农民工纳入正常管理轨道。

  素质障碍。调查显示,农民工自身的素质和能力使他们大多在报酬较低的产业部门就业,如制造业、居民服务业、建筑业等所需技术含量低的劳动密集型企业。这无疑表明,农民工要想真正实现由“乡下人”向“城市市民”的角色转换,还取决于农民的自身素质和自我发展的能力。这不仅是进城农民工能够在城市找到工作和在城市“站稳脚跟”的先天条件,也是农民能够融入主流市民社会不可或缺的重要因素。

稿源:红网 作者:吴睿鸫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