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南京慢车道何时能还给市民?(圆桌论坛)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3:07 江南时报

  根据2005年有关部门的统计数字表明:南京市民约有41.1%选择骑车出行,24.1%选择步行,也就是说,每天主城里有六成以上的人在使用慢车道、自行车道,而开车出门的只占6.49%。“大路朝天,各走一边”,这是中国老百姓忠厚的处世哲学和人生图景,后来也逐渐成为城市道路的主要思路——路权分配概念,即车走车道,人走人道。然而这一流传千百年的“路权哲学”在现下的南京城里实施起来似乎有点难。随着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主城里工程越做越大,骑车人和行人被逼得越来越窘迫——机动车开上慢车道,慢车道再挤占人行道,

人行道一再被压缩,甚至“省略”成和慢车道并股成混合路段。

  南京市白下路137号朱先生:在南京,不可否认,自行车依然是老百姓的主要交通工具,所以,慢车道逐渐被快车道吞噬,的确令人费解。特别是每次有一个大的施工工程或道路出新,都会造成一些地段的慢车道被一点点吞噬。去年“十运会”期间,老城需要改造,既然是改造,就不可避免地带来出行困难,这一点,作为南京市民是可以理解的,也是比较配合的,但不能理解的是“十运会”结束后,有一半以上的道路竟然没有了慢车道或者部分消失。特别是新街口、鼓楼、洪武北路、丹凤街、白下路、建邺路、珠江路、升州路、建康路等老城的核心地区,就有十几条主次干道慢车道“缺胳膊断腿”,给市民出行带来困难。另外还有一些新修的道路,慢车道非常狭窄,仅容一两辆自行车并行通过,人为地给市民造成矛盾,也是对骑车人和行路人形成一种新的不公。希望属于我们的慢车道能够早日“还”给市民。

  南京山西路四卫头56号孙先生:政府应该想各种办法鼓励市民选择自行车出行,来缓解道路交通的压力和公交的压力。而且,自行车没有污染又能健身,价廉物美,是一种非常理想的代步工具。但随着城市道路的建设和私家车的增多,南京城市的慢车道已经越来越“瘦”了,甚至经常要和人行道共用。碰到上下班高峰时还会引发矛盾。今年夏天,我因为要赶着上班,和一位阿姨有点碰擦,阿姨还对我自行车挤占人行道表示不满,她说:你没有长眼睛啊,这是什么道,要骑下去骑。搞得我真是哭笑不得。我说,这里不是写着:非机动车辆请上人行道嘛。可那位阿姨却指着快车道的几位骑车人说,你不会和他们一样到下面去骑吗?我想,我是一个有交通观念的人,我按照交管局的路牌指示去遵守交通规则并没有错。现在有关部门为了少数的机动车能够通行,却要把这种矛盾“转嫁”到我们这些多数的老百姓头上,这不是激化矛盾吗?现在要想在南京找一条从头至尾快车道、慢车道、人行道严格区分的标准道路,实在是一种奢望。

  南京汇鸿大厦906陆女士:为了健身,我和办公室的几位同事开始了我们每天的“走班”生涯,我觉得这样一来可以省下不菲的交通费,还能避免因为公交车的不准点可能导致的迟到,最重要的是每天半个小时的“走班”已经让我尝到了健身的甜头。可是好景不常,在珠江路一段和新街口总是因为慢车道挤占人行道让我感觉很不爽。也因为有碰擦,有了几次口角。所以,我强烈反对慢车道“缩水”,导致人行道被挤占的现象。特别是一些老年人,不可能打的或开私家车,只能选择挤公交或步行,而他们的行走自由却被自行车挤占人行道无情地“剥夺”了。建议有关部门能够为更多的市民考虑,不能因为机动车的数量增多,交通不畅而挤占慢车道和人行道。

  南京市规划局办公室刘先生根据国家《城市道路交通规划设计规范》,即一条自行车道宽度为1米,自行车道路路面宽度按车道数的倍数计算,靠路边的和靠分隔带的车道侧向净空宽度应加0.25米。然而,由于历史条件和改造拆迁难度较大,老城区也有一些道路尚未能按照规划宽度完全拓宽到位,或者由于资金等问题分期实施,使得慢车道宽度不够。机动车的快速增长也是造成慢车道宽度缩窄的一个主要原因。在一些车流量较大而道路又不可能再拓宽的干道上,为减少交通拥堵,保障道路通畅,交通管理部门将慢车道缩窄或与人行道合并,这只是权宜之计,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这是因为道路扩容后会吸引更多的机动车交通,道路的建设永远也跟不上交通的需求。根据国际经验,缓解交通拥堵,优化交通环境,最为行之有效的办法就是公交优先。对于南京这样的城市,只有依托轨道交通,加密公交网,全面实行公交优先,建设高效的公共交通基础设施,建立以公共交通为主体、轨道交通为骨架,层次分明、功能分明的交通网络,减少汽车化对道路设施的需求,才能保护南京的历史风貌,促进城市经济发展。

本报记者 木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