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一切为了灾区的百姓(特稿)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3:45 人民网-人民日报海外版

  

一切为了灾区的百姓(特稿)
送水上山,解决饮水困难。

  廖小兵摄

一切为了灾区的百姓(特稿)
抢种抢栽,发展晚秋生产。

  廖小兵摄10月的巴蜀大地,已是风调雨顺,天地和谐。8600万巴蜀儿女在取得降服旱魔的胜利之后,人心欢畅,巴蜀重见“天府”之光。

  从初夏开始降临的这场百年不遇的干旱,检验了党心与民力。以民为本,众志成城,科技铸剑,决胜就在这个夏天。

  百年不遇 旱情牵动中南海

  据气象专家介绍,自1951年四川省有气象纪录以来,今年的干旱属百年一遇的特大干旱。据统计,四川省因旱灾造成直接经济损失125.7亿元,其中农业直接经济损失108亿元。

  今年,四川省大部分地方春旱从3月上旬开始,主要分布在盆地西北部和南部。5月上旬开始的夏旱,6月下旬的伏旱,普遍较常年提前10天以上。大部分地区旱期在40天以上,遂宁、南充等7市达70天以上,全省91个县(区、市)高温持续天数创有气象记录以来历史同期极值。大部分地区春夏连旱,夏伏连旱,重复受灾。

  8月以来,四川省主要江河岷江、沱江、嘉陵江、渠江中下游、大渡河、长江干流来水量平均比过去同期偏少80%,均为有水文资料以来枯水第一位,旱区同期蒸发量是降水量的5倍以上。大多数溪河断流,塘堰、水井枯竭。

  严重的持续干旱给工农业生产和人民群众的生活带来严重影响。连续高温下,稻田大面积脱水开裂绝收,玉米萎蔫干枯,红苕成片枯死。全省农作物受害面积达3100万亩,因旱损失粮食产量约481万吨。全省共有1000万人、600万头牲口出现饮水困难。许多场镇靠车辆运水,高山村要到四五公里外去找水。

  党中央、国务院十分关注四川的旱情,胡锦涛总书记和温家宝总理分别作出重要指示。8月9日至12日,回良玉副总理带领国家有关部委负责人到四川灾区视察。回良玉一行顶烈日,冒酷暑,先后到遂宁、南充、甘孜等地,深入田间地头、乡村农户,了解旱情、慰问群众、指导工作。回良玉说:“看到灾情如此重,感到很痛心、很惋惜。但看到四川的抗旱减灾很有成效,看到抗灾一线的干部群众精神状态很好,又很受教育,很受鼓舞,很有启示。”回良玉要求四川各级干部清醒认识严峻的旱情形势,努力把灾害损失降到最低。

  全力以赴 千方百计减灾情

  8月的巴蜀大地,处处是动人的抗旱图。

  四川省级有关部门先后组织了29个工作组分赴旱区帮助指导。8月11日,省防汛抗旱指挥部启动旱灾二级响应,发布旱灾一级红色预警。各部门想方设法筹集资金、物资,通过打井、运水、输水等办法确保人畜饮水。全省投入抗旱资金3.21亿元,其中中央和省级投入1.97亿元。省水利、农机等部门组织抗旱服务队2218个,投入抗旱人力2680多万人,各种设备84.7万台套、259万千瓦,出动运水车辆6.4万台次,打抗旱井3.5万口,新打红层找水井35.3万口。仪陇县双胜镇群利村74岁的老人许德厚说:“过去一到干旱年景,要往返10多里去找水,一大早只能挑半挑,供全家人一天用。今年是我有生以来遇到的最干的一年,但国家给我们打了井。要是在过去,恐怕连命都保不住了。”

  大灾面前,四川各地党员干部表现出了应有的精神和品格:

  武胜县飞龙镇观阁村党支部书记易平身患绝症,却一天也不离开抗旱第一线。看到村里的孤寡老人在井边排了一上午队也舀不到一瓢水,易平落泪了。他将生死置之度外,带领全村党员群众拼命干,10多天打了6口井,帮助群众浇灌259亩,自己却在烈日下晕倒了。

  “县委书记送水来啦!”8月15日,蓬溪县县委书记李安邦带车上山,把5吨饮用水送到连续遭受80多天干旱袭击的高山村——新会镇骡埝村。8月间,蓬溪县乡镇各级派出2000多名机关干部组成495个工作组,到农村一线帮助抗旱。

  射洪县自6月中旬遭遇干旱以来,县委书记何大海几乎天天奔波在受灾严重的乡间田坎上。大龙山水库水位降到历史的最低点,何大海火速赶去察看,及时协调解决周边群众的饮水困难。县内最重要的武都引渠一时不能输入灌区,何大海心急如焚,立即组织县内水利工程精兵强将奔赴现场,冒着40余摄氏度的高温,昼夜作战,终于使垮塌渠系迅速修复,保住了灌区乡村的数万亩庄稼。

  为缓解旱情,四川省积极组织高炮、火箭、飞机人工防雹增雨作业。截至8月底,全省112个县(市、区)开展地面抗旱增雨作业2209炮(箭)次、防雹减灾作业567炮(箭)次、森林防灭火作业21炮(箭)次、发射炮弹4.13万发、新型火箭弹3200多枚,累计受益面积118万平方公里,累计增水17亿立方米。大中型水利工程提供抗旱用水30亿立方米,千方百计确保了人畜饮水,旱区人心安定、社会稳定。

  科技抗旱 减灾增收建家园

  进入9月,旱情虽然还没有完全缓解,但勤劳勇敢的巴蜀人民已经叫响了“大春损失晚秋补”的口号。各级政府抓住甘霖初降的有利时机,组织农民抢种抢栽,实行科技抗旱。

  为了把科技抗旱落到实处,从8月底开始,省、市、县农业部门共组织1万多名干部和科技人员深入灾区,服务基层,服务群众,帮助指导抗旱减灾、发展晚秋生产。9月初,四川省相继在自贡、南充召开晚秋生产现场会,随后又在彭山县召开晚秋洋芋播种现场会。各级农业部门举办各类晚秋技术培训班3530期,培训176.5万人次,印发科技资料229万份。

  科技示范成为推动当地抗旱增收的亮点。据统计,四川省各级农业部门共落实晚秋生产示范片1310个、示范面积92.6万亩,通过大样板、大示范,辐射带动大面积生产。南充市在高坪区抓了800亩秋苕套秋菜示范片和1200亩稻草覆盖秋洋芋套油菜示范片,使周边农民看到了大旱之后的希望,激发了抗旱减灾的积极性。

  坚持机制创新,突出订单生产,最大限度提升灾后增收幅度。建立“以奖代补”的激励机制。对各种新技术的推广,省市县各级政府对各种旱作农业拿出专项资金4000多万元,进行“以奖代补”种子、地膜等,激励农民大力发展晚秋作物的积极性;建立科技承包服务机制。农业部门实行“领导包线、科站包片、抓点示范”责任制,对农业技术人员按职称高低定面积、定产量、定效益,与职称聘评、福利待遇挂钩;建立龙头带动效益机制。南充、遂宁、内江、资阳、广安等市引导、培育龙头企业带动农民发展晚秋作物,开展生产自救。西充县采取“公司+农户”模式,由广丰公司、龙兴公司集中培育萝卜、番茄、黄瓜等商品苗300亩,带动5乡24村发展有机蔬菜8000亩。依托绿宝菌业带动5000农户种植秋季食用菌,预计户均可新增收2000元。内江市采取政府发动、龙头带动、农民主动“三方互动”和订单、协会、保险“三促动”抓晚秋减灾增产,千方百计完成晚秋种植粮食作物140亩。

本报记者 刘裕国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