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我们还会旅游吗?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5:00 大河网-河南日报

  国人旅游中的不文明行为,越来越让景区头疼。且看黄金周一个极端的例子。据《大河报》报道,黄金周后,嵩山景区几乎被垃圾包围,举凡便道旁、丛林里、山石中,遍布牛奶盒、香烟盒、饮料瓶、酒瓶、废报纸、纸巾、鸡蛋壳、食物包装袋等等,甚至十分稀缺的溪水也被垃圾所污染。大河报特组织志愿者到景区捡垃圾。

  节前,国家旅游局便公布了“中国游客常见不文明行为”,并呼吁游客文明旅游。

可游客在旅游中的不文明现象不但不见收敛,反而我行我素,有愈演愈烈之势。这真是让每一个有自尊心的国人赧颜,我们有五千年文明史,号称“礼仪之邦”,难道到了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我们竟然变得不会旅游了吗?

  事实证明,许多人的确不会旅游。与过去相比,尽管有了钱,有了宽裕的时间,但一些人却缺乏文明旅游所需要的基本素质。这种在旅游过程中呈“爆发”之势的不文明行为,可称之为“旅游不文明综合征”。分析这一“征候”的“发病机理”,笔者认为,特定的“旅游公共场地”对这一综合征起到了很大的诱发作用。首先,旅途对游客而言,是消费等社会行为多发的场所,这为众多的不文明行为提供了可能性;其次,景区与经济学理论中的“公共草场”相似,公共草场可以召来私家羊群肆无忌惮的蚕食以致毁灭性消耗,而旅途中的“公共场地”也易于诱发游客的破坏性消费;再次,这一“公共场地”有别于游客平时的生活工作环境,在平时的“熟人社会”环境中,可能一些人还比较在意自己的举止,但在“公共场地”的陌生环境中,人们身上的不文明因子被无节制地诱发了出来。

  面对这种“旅游不文明综合征”,平时加强文明素质培养是十分必要的,毕竟,一个平时即十分检点自己行为的人,在旅游中“发病”的几率比没有文明意识的人要小得多。另一方面,针对旅游这一特殊的行为,笔者认为,有必要对人们进行旅游礼仪教育,让人们增加文明旅游的意识,让“放松身心、陶冶情操”的旅游,真正成为提升和塑造国人文明意识的过程。

  旅游礼仪包括各种具体的行为规范和标准。按照国际旅游界的共识,旅游礼仪“小节”的背后体现并培养着人们的两种核心的价值取向:一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处”;二是“人与自身的和谐共处”。旅游不是一次“公共场地”蚕食运动,也不是可以放纵自己的“自由活动”,通过每一个合乎礼仪的文明举止,我们本质上都在呵护赖以存身的大自然,维护我们身心的和谐统一。按照这种价值观,一次黄金周过后,许多国人俨然演绎了一场对大自然和自我身心发展的杀伐,黄金周成了许多人一次伦理意义上的堕落之旅。学会旅游,人们真的有许多事情要做。①7

  □阿哲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