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1972年二月,上海梦想翻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07:03 大洋网-广州日报

  

1972年二月,上海梦想翻飞
1972年2月28日,美国总统的空军一号在虹桥机场起飞回国。那是个上海冬天里少有的大晴天,清晨,从锦江饭店到虹桥机场沿线的市区街道统统戒严,每个路口都站着警察,沿途街道的居委会纷纷在弄口设卡,劝阻居民在美国总统车队经过时外出。

  那天《上海公报》已经发表。全上海都已知道,中国这次要打开大门了。对上海来说,这个消息,真是久违。现在回想那个上午,全城在灿烂阳光里的肃静,更像是一个正在

屏息期待的人。

  车队过去,警报解除,家家户户的衣服被褥便一起出现在万丈阳光下。无数蓝制服和红花面子的棉被迎风翻飞,有时也能看见凤凰牌的纯羊毛毯,织着一大花团四边小花的图案。那是当年最出风头的毛毯,因为它是锦江宾馆接待美国总统时,床上铺的毛毯。街道上能看到一批又一批换了正式衣服,去淮海路散步的人。2月28日的上海街道上,突然出现了一种如释重负的气氛。

  那时我还是个孩子,只记得大人们脸上突然出现阳光般蠢蠢欲动的神情,并不知道为什么。母亲领我去了淮海路,到燕云楼吃了晚饭。那天居然有不少人在燕云楼吃饭,我们不得不与一对夫妇拼一张方桌。陌生人之间不会闲聊,甚至不打招呼。服务员将我们各自叫的菜送到桌上时,总先端着,问清是谁叫的,再放下。我们与那对夫妇始终没说过一句话,但仍旧有一种和煦的喜气,在那张方桌上轻轻荡漾。

  在我的感觉里,上海最禁锢的时代,就是在那天结束的。那天以后,上海的孩子纷纷开始学习一门手艺:英文,乐器,书法,绘画,修理电器,打字,唱歌,无论什么,总之是一技之长。大人们对孩子说,将来总有一天要用上的。

  街头的沉寂,就是这样被练习乐器的声音打破,夏威夷吉他的柔弦声,竹笛单薄而尖亮的嘈杂声,贝司提琴沉闷阴郁的音节练习,唢呐像电钻一样直捣耳膜的欢庆胜利式的高亢,黑管圆滑流转的练习曲,小提琴在当时难能可贵的甜腻抒情,手风琴的欢快,月琴的■窣,琵琶的大珠小珠。那些错误百出但不屈不挠的练习声,宣告了新生活的到来。

  广播电台开始公开教授英文和日文,每天中午和晚饭以后,收音机里就能听到缓慢的英语和日语的声音。紧接着,外滩出现了情人墙,那是一种即使在大庭广众之下,也要建立自己生活方式的集体的心心相印。紧接着,大人们嘴里迟疑地出现了“从前”这个词。“从前”如同一部比《三国演义》还要长的章回小说,各色人等的回忆渐渐温暖过来,如农夫胸口的那条冻僵的蛇。在厨房剥新春小豌豆的时候,在夏天晚上纳凉的时候,在冬天有太阳的中午,某个陌生弄堂口,在吃饭桌上,在初夏晒霉的时候,在跟家庭教师学琴,学画,学英文的时候,任何时候,都可能听到那句“从前”。

  对上海来说,这是一个新生的时刻:从前它属于外国的租界,又属于中国内地,此刻开始,它属于自己的市民。

  回想这一切,我只是吃惊于上海竟是以那样出其不意的方式回归了自己。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