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谁为"人情成本"埋单?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10:28 东方网

  严宝康作品集我一直忧于现今的“票价”之高,什么票?电影票,公园门票,F1票,演唱会票是也。这些票子,动辄2000-3000元,高得没了谱,如果不是赠券,谁敢去看?一个人看,没劲。两个人看,5000-6000元没了,发痴!还吃饭不?全球最负盛名的蒙特卡洛芭蕾舞团在北京天桥剧场演出现代芭蕾舞剧《罗密欧与朱丽叶》时,其票价打破紫禁城“三高音乐会”纪录,开出两万元“天价”,把靠工资吃饭的普通工薪阶层全拒于“大门”——公园大门、戏院大门、球场大门之外了。虽说上海人均GDP逾5000美元,可市民平均一年进

剧场的次数还不到0.5次。

  曾经有一次,江西省体育馆举行刘若英演唱会,票价高达2006元,最低门票也要200元,据江西省统计局统计,当年南昌市城市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6779元。也就是说,一张音乐会门票相当于南昌工薪阶层半个月甚至是一个月的收入。这对普通百姓来说,还不算离谱么?一场演唱会票最低100元,最高1000元,其中又有多少人是自己买票看演出的?当我们走进场馆,看到那些坐在VIP席位上满场奔跑的孩童,我们就会明白,看的人是不买的,买的人是不看的啦。

  毕竟,世界上是没有免费午餐的。“赠券”越来越多,票价越开越高,由此产生的“人情成本”却早由人民大众埋单了。这决不是我的信口开河,今年“十一”黄金周前夕,新华社就播发过题为《3万“人情票”多少“腐败风”》的报道。想想也是,票价是由成本来划分的,交通费、食宿费、保安费、电费等等什么都要摊一点,再加上高额的出场费、宣传费、场租费和送出去的“人情票”,构筑成高消费的商业演出,演出商不得不把高成本转嫁到票价上了。

  对于一些能拿到赠票的人,我想,他们并非付不起门票钱。他们之所以不买票就进景点、进影院、进球场,很大程度上是在炫耀特权,他们将免费看戏免费旅游当成自己应得的福利。权力在缺乏监督之下,就这样变得有恃无恐。这种有恃无恐,在国外是要付出代价的。韩国首都首尔市的市长李明博曾曝出“网球丑闻”,他被指责2003年至2005年间在首尔一块市属网球场打球时得到免费优待,虽然后来补缴了一部分费用,但“为时已晚”。李明博承认“我考虑不周,没有每次打球都缴费”。在意大利,数年前意消费者协会联合会将锡耶纳市市长布赞卡告上法庭,指控他于1995年8月在担任锡耶纳省省长时,曾用自己的公务专车接送旅游的妻子,损害了纳税人的利益,布赞卡被判有期徒刑6个月。

  特权意识加剧社会不公平,“赠票”泛滥,正是特权社会的一个缩影。我们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就是要铲除某些人头脑里顽固存在着的特权意识。只有让“熟人社会”的那一套,在社会的法治化进程中消失,长期居高不下的“票价”才会降下来,至少在今天,我们再也不能容忍权力腐败在我们的生活中公开炫丑了!


作者:严宝康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