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女贪官绯闻与公众仇贪心理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14:05 四川新闻网

  韩雪

  日前,关于安徽省卫生厅原副厅长尚军“以色谋权”的新闻被广泛传播,愤怒谴责之声也不绝于耳。但是,《南方人物周刊》经过细致地调查后发现,“以色谋权”一说压根儿就没有确凿的证据。据尚军的律师称,在案件卷宗中丝毫没有尚军“以色谋权”的表述。

  这种关于贪官桃色新闻的失实报道,尚军当然不是第一例。前有深圳市罗湖区公安局原女局长安惠君接受男警员“性贿赂”的新闻,后有特大非法揽储案主犯——株洲市商业银行原副行长黄石山在狱中完成自传体长篇小说《红唇咒吻》,希望能帮助国际刑警将其情妇捉拿归案的传闻,事后都被证明是编造的。

  贪官为何和娱乐明星一样,与绯闻结下不解之缘?对于新闻中一看就觉漏洞百出的无聊描写,大家为何宁信其有,不信其无?原因在于媒体的这种夸大描写、炒作契合了民众心理上的一种“仇贪”心态。

  多年的反腐工作,“反”出了这样一个规律:权与色是紧密相连的一对“恶之花”。而且,随着反腐力度的增大,暴露出的问题逐渐增多,一些贪官搞“权色交易”、私生活腐败糜烂的内幕让公众目瞪口呆,完全超出想象。“某贪官用MBA理念管理情妇团队”等荒唐无耻的作为,让公众越发认定:贪官们不仅有经济问题,而且一定有作风问题。所以当媒体刊出类似的贪官绯闻时,公众往往不假思索地认可,对于一些超出常理的情节,甚至认为是腐败无耻行为的升级版本。

  当媒体捕风捉影地编造贪官“桃色新闻”时,当公众津津乐道地谈论贪官的“生活作风”时,反腐败便逐渐呈现出一种娱乐化的倾向。首先,遭遇不实报道的贪官,合法权利受到了侵犯,这显然不符合法治社会的要求;其次,对于一个贪官的职务犯罪行为,媒体和公众关注的重点应是犯罪事实本身和犯罪心理状态,以便对今后反腐败制度规范和预防等工作产生积极的借鉴作用,而过分关注无聊的桃色新闻,则容易掩盖腐败问题的实质,迷失正确的方向。

  所以,对于公众的“仇贪”心理应给予正确引导,把“仇贪”演变成为民意的监督和对违法犯罪行为的举报斗争,而不要总盯着贪官的那些似是而非的绯闻。在这个过程中,媒体起着重要作用。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