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民生关注:“赠非所需”呼唤捐赠互动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15:02 金羊网-羊城晚报

  □彭北异

  日前,记者在乐清采访时,看到该市红十字会的救灾物资存放仓库里,堆着一袋袋装满衣服的绿色编织袋,足足可装两辆大卡车。“这些都是社会各界爱心募捐的,可又发放不出去。最早的一批已经在仓库里‘睡’了4年。”工作人员对记者说。(2006年10月26日《浙江日报》)

  近年来,随着我国慈善事业的迅速发展,“赠非所需”的现象也日渐普遍。今年6月,浙江大学人文学院团委号召毕业生为西部贫困儿童捐书,毕业生们纷纷响应。然而,这些诸如《线性代数》之类的书,孩子们要么看不懂,80%被当成废纸卖掉了。10月19日,新华网也曾报道王楠、郭跃等乒乓球国手不久前向太原市一家儿童福利院捐赠了一批球拍、球桌。可这些爱心物品并没有物尽其用,反而被积压在库房里———因为该福利院儿童多数残疾无法打球。

  笔者所在机关每年都要组织几次捐赠活动,我发现,一提捐赠,人们总会选择捐赠实物,而选择捐钱的很少,原因很简单,家里有的是旧衣服、旧物品,他们正愁找不到合适的渠道将它们清理出去。而今既然有人要,而且还冠之以爱心捐赠的美名,自然乐意做一回慈善家了。于是乎,人们表现得从没有过的大方慷慨,翻箱倒柜,一股脑儿将用不着的大人或者小孩的衣服、玩具、书籍等统统捐献出去,至于受捐者需不需要,捐赠的东西能不能派上用场,则根本没去考虑。

  一方面是“爱心如潮”,另一方面是能够带来实际好处的“有效爱心”并不多,这种情形的普遍存在,不仅是行善者的尴尬,也是受助人的尴尬,更是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的尴尬。

  要彻底打破这种困局,需要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做好日常捐赠的引导和管理工作,建立捐受双方的沟通、互动机制,了解捐赠的具体需求;同时,民政部门和慈善机构要加强募捐的精确性,根据不同困难人群、具体受灾情况有针对性地进行募捐。目前,一些城市实施的“慈善超市”就是一种很好的模式,它采用虚拟方式运作,由社区工作人员通过调查,将困难家庭所需的物品在社区网站和社区公告栏发布,向广大居民“定单”募集爱心物品。这种捐赠互动、“定向捐助”的方式让每一笔捐赠都成为“雪中送炭”,并大大提高了捐赠的效用。

  (侯颖/编制)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