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新浪首页 > 新闻中心 > 综合 > 正文

评论:鲁迅研究的两个“事实”


http://www.sina.com.cn 2006年10月27日16:25 四川新闻网

  杨剑龙在文汇读书周报上撰文说,鲁迅研究已经成为一门世界性的学问,在拓展鲁迅研究的方法与观念中,应该拓展鲁迅研究视野,应该以一种亚洲视角、世界视阈去研究鲁迅,才能将鲁迅研究拓展至一个新的境界。

  研究鲁迅固然需要世界眼光,因为鲁迅生活在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特定历史时期的中国处于特定世界背景之下的。用一种更大的视野来关照鲁迅,可能会获得一些新的发现

,产生一些新的研究成果。这就好比用望远镜看世界,可以看得很宽很远。

  但是研究鲁迅,我以为还需要显微镜,“回到历史的原点”,把鲁迅放在具体的历史时空来研究,既看到历史的细枝末节,也看到鲁迅的细枝末节,在细节中接近人的真实,历史的真实。这方面,有些研究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比如,人们一直认为“鲁迅喜欢骂人”,鲁迅曾与林语堂、梁实秋、施蜇存、郭沫若、沈从文等人打过笔仗,给人见谁骂谁的印象,而傅光明主编的《论战中的鲁迅》则显示,鲁迅被骂远多于他骂别人,在许多问题上,他都是出于被动的反击。这就是接近人与历史,力图“还原”人与历史。倪墨炎的《鲁迅的社会活动》,用另一个视角把鲁迅放在了显微镜下,同样是曲径通幽,“回到历史的原点”,达到正本清源。

  读过一些研究鲁迅的文章,觉得有一点十分不喜欢,那就是现实有某种需求,当下有某项任务,于是就“围绕中心”开展鲁迅研究,从鲁迅身上去挖掘所需要的东西来佐证现实,完成某种政治与文艺的要求。这种研究,还是把鲁迅当成一种工具来看待,并不是当作一个人来看待,是鲁迅“革命化”和“意识形态化”在研究领域的延伸。因为长期以来,某些领袖人物在特殊时期对于鲁迅的某些评价,成了某些研究者解读鲁迅的理论基点,这就淡化了鲁迅作为一个平常人的基本特性,也就淡化了鲁讯作为文学家的文化内涵,和作为思想家的品格,剥弱了鲁迅巨大思想价值。现在的研究应当象王富仁所说,“根据时代环境的变化把过去不能说的话说出来、没有说清楚的话说清楚;要思考怎样比别人更清楚地理解鲁迅;要通过鲁迅研究把鲁迅在中国文化研究格局中的位置弄清楚。”

  我更希望看到那些一方面把鲁迅作为一个常人来看待,另一方面又关注鲁迅身上那些普世价值的研究著作。把一个人当成一门学问来研究,我认为是对一个人的认识和发现,通过对其常人式的认识和发展现给人以启发和学习,通过对其超越常人的精神认识和发现给人以力量和信仰。如果达不到这样的目的,研究的意义就可能大打折扣。对鲁迅的研究著作差不多也可以汗牛充栋了,但在这两方面的深入都有建树的著作,就我的目力所及,实在太少。

  不过了王富仁的“回到鲁迅那里去”,是鲁迅作为常人的回归,汪晖对鲁迅“历史中间物”意识的发掘,是对鲁迅一次超越常人的发现,令我耳目一新。新近,林贤治的研究又给我了一点惊喜,林贤治的《鲁迅的最后十年》,侧重于鲁迅的精神阐释,把鲁迅的精神提高到哲学层面来讨论,我觉得是对鲁迅普世价值的确认。一如我们把孔子当作一个民族的思想家,而不是汉武帝的革命旗手时,孔子才能超越历史,才会在当下,在今后也仍然显出巨大价值。

  鲁迅是人,鲁迅达到了人所可能达到的某种高度。前者是大地,后者是星空,前者是彷徨,后者是呐喊,两者结合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鲁迅,研究鲁迅无论用什么视野,这是两个绕不开的“事实”。

  [作者:廖保平]


爱问(iAsk.com)

收藏此页】【 】【下载点点通】【打印】【关闭
 
 


新闻中心意见反馈留言板 电话:010-82612286   欢迎批评指正

新浪简介 | About Sina | 广告服务 | 招聘信息 | 网站律师 | SINA English | 产品答疑

Copyright © 1996-2006 SINA Corporation, All Rights Reserved

新浪公司 版权所有